23 February 2011

改革國語,反清復明

陳雲

2011年2月22日

陳存仁醫師《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他》(二〇〇八)記載,劉半農(劉復)倡導白話文,求教於章太炎。章說,白話文不自今日始,《毛詩》就是白話詩,《水滸》、《老殘遊記》,用蘇白寫的《海上花列傳》,也是白話文。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是根據什麼言語做標準的。劉半農侃侃而談:「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 話。」章師聽了大笑,問劉:「你知不知道北京話是什麼話?」劉半農不假思索答說:「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裏人說的話。」章質問:「明朝的話你有什麼考據?」劉半農無言以對。章以明朝音韻誦讀文天祥《正氣歌》,發音與北京話迥異,說道:「現在的國語,嚴格地說來,含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此話一出,劉半農啞口無言。
北方官話是胡漢混雜語,混有蒙古 和女真(滿洲)的語音、語法及詞彙,是語言學界的共識,迨無疑義。民國初年,由於國語以當年的方言群體人口來定,也以滿清京城的所在地來定,卻不以「漢音」及「雅言」兩個標準來定,故此,中國語音從此失陷,連同中共強行推廣的簡體字及共產中文,是中華文化的大災劫。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也許大家更清楚災難何在。假若滿洲熱心西化,乾隆王朝武功顯赫,海軍征服並統治英國 ,但滿洲大臣無法分辨英文的foolfullfluthroughtrue等音的差別,都講成fu的音,之後他們便覺得可以用「同音通假」的原理簡化英文字,猶如用「干」來代替幹、乾、榦之類,於是,滿洲政府規定,foolfullfluthroughtrue、一律立法讀fu,而且拼寫為fu,在英國學校全境執行,所有出版物及公共空間用語,必須貫徹,違者處罰。試問,如此英文還成為英文嗎?滿洲政府乃至中共對於中國語文的殘害,可見一斑矣。
清朝也講接近國語(普通話)的北方官話,但損傷仍不算大。這是因為清朝的北方官話語音比現在的國語繁富,而且各地沿用當地語音(方言)教學(——故此康有為、梁啟超與孫中山 並不通曉官話),文人雅士作詩詞、做對聯、寫文章,也須熟讀《廣韻》,服膺於宋朝的平仄,也就是說,即使北方文人講的是滿洲時期的官話,他們創作用的語音起碼是宋朝的。換句話說,清朝的文人雅士,通曉三種中國語音:官話、地方話及歷史上的雅言(漢音及文言),而且三種語言都是全面使用的,生活知識、學校語言及文史傳承,都可以各自用這三種語言進行,猶如三足鼎立。到了中共的現代極權統治,情況改觀了:官話獨大,地方話萎縮,雅言崩潰。三足折其二,文化之鼎,豈能不傾?
李安 導演的電影《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湯唯飾演)唱《天涯歌女》,「淚」字唱了lui的音,三十年代的上海 歌星唱片,也是唱lui音,不是現在的lei音,這是後來稱為的「老國音」。在網上搜尋,聆聽孫中山 先生的演講錄音,便可聽到老國音。
一九一三年二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在北京 召開「讀音統一會」,各省派學者代表一名,用民主投票的方法制定國音,在北方、江南和中原的語音之中,抽出漢語共同語的語素。今日從頭看來,其策略是在北京語系的基礎上,恢復宋代的中州音韻,使中國的共同語兼顧南北語系,維繫中原(中州)漢音的傳承。這是中國語音的反清復明。即是說,免除滿洲人的語言污染,將明成祖遷都北京期間的南京話恢復過來,再以中州話滋養之,使得中國的共同語上承宋、明兩代。至於秦漢音韻,回天乏術,只能寄望在粵語保存。
老國音恢復了微母 (v)、疑的洪音(ŋ)和細音(ɲ),還有ㄧㄞ (yai)音,區分尖團音,這些都是中州音韻,並以南京話的入聲形式,恢復入聲。老國音語音複雜,妨礙推廣。然而,中原人、江浙人學習北京話,只要不很著力,都會把地方語言帶入北京話,於是自然講出老國音來。今日中國即使推行新國音(普通話的前身),江浙一帶的老人家勉強講的普通話,也是老國音。至於閩粵一帶,語音差異太大,只能重新學習。
新文學革命之後,愚昧的科學崇拜和仇古精神瀰漫中國學界,發起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拼音字之聲,也嫌棄老國音的拼音複雜,難用羅馬字標音,不方便將來逐步過渡到廢除漢字、用羅馬字寫中文的目標。一九二三年,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了「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採用專家獨斷的方式工作,國語羅馬化的一批學者佔了大多數,決定廢除老國音,採用北京語音標準,稱之為「新國音」。
新國音的語音簡單,有利於南方人學習,但是新國音大幅度削去漢音傳承,也增加大量的同音字。例如,單是砍掉尖音和ㄧㄞ(yai)音這兩項,就使漢音減少四十個音節,改變六百個字的讀音,也增加六百個同音字。漢語共有四百多個音節,僅此兩項,就削去漢語音節的近十分之一,猶如漢語的十指被砍去一指。廢除入聲這一筆,且不計了。
刪削語音之害,顯而易見。一是降低漢語原有的表情達意之精確,講普通話有如吃了安非他命(Amphetamine)的興奮劑,語音輕盈而不閉口,老在張口傻笑,無法傳達悲絕感情;第二,是增加了中文語音辨義的難度,如li yi shi 等音,同音字多達七十個,在漢語體系之中,普通話是最糊塗的語言。第三,是破壞民族語音的傳承。
第三項是致命傷。普通話只是北方胡化地區的語言,原本漢人文化區的語言,包括江浙、中原及閩粵,卻摒除於中國話之外,可謂變夏為夷,漢人在中國掃地出門。也難怪,新國音、普通話的原來目標,是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徹底毀滅中國文化,以便全盤西化。
民國初年制定的國語(老國音),有恢復漢音的崇高文化理想。後期的國語(新國音)、普通話,卻指向毀滅漢字,釀成中國文化的災劫。普通話淘洗了漢音的入聲、合口音和尖音,口語節奏平板,四聲中有三聲高音,講話輕飄無根,如同滿洲太監。其他漢語方言語音豐富,如粵語的「大地在我腳下」一句,全屬低音,音義合一。黃霑 的《滄海一聲笑》,歌詞用粵語誦讀,幾成曲譜。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與去聲的差別不大,無音樂感,讀詩唱曲,失其韻味。
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較少,輕聲、第二第三聲以及ieianz zheneng等,語音區別不大,以致同音字、近音字太多,口語交流,錯漏百出,特別是要求字詞準確的文史交流和科學交流,用普通話開會,無稿不行。為免誤解,即使是慷慨激昂的政治演說,也要緩緩而進,經常毫無必要地停頓(拍掌位!),難免使南方人懷疑北方領導人的智力。普通話影響之下,慷慨激昂的演說,在中共政壇消失,因為無論字詞如何激烈,用普通話讀,都是軟綿綿輕飄飄。毛澤東 在天安門 城樓的喊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聽來荏弱不堪。
五千多個生僻漢字,普通話的讀音分辨不出,於是很多粵語用的字或成語,普通話不能用。如白駒過隙的隙字,粵語是罕有的gwik1,普通話卻是常見的。為了辨義,口語常用複詞表達,放棄音義自足的單字,例如縫隙(隙)、虛假(假)、沒有(無)、不一樣(不同)、屋子(屋)、盜賊(賊)、人員(人)、鮮魚(魚),鱔魚(鱔),令句子冗長,連帶書面語的句式也變得僵硬拖沓,不忍卒讀。
一九二三年制定的新國音(後來的普通話),路徑錯謬。新國音取法俄羅斯 、法國 和日本 ,取京城口語為標準音,殊不知俄羅斯、法國和日本的京城音是本族音,少有外族干預,而且期間少有遷都以致變音的事。中國的北京 城,本來是外族聚居的幽燕之地,明成祖自南京遷都北京,已使漢音備受胡語干擾。滿清統治之後,更以滿洲學生拙劣的漢語口音來規限漢人老師的口音,變夏為夷。
然則,漢音也不能以南京官話為準,因為漢音有韻書與舊讀的歷史傳承,是受過教養的漢語(educated Chinese),故此應是匯通士大夫的口語來制定,而不是以一地的語音為準。以英國 為例,標準英文也是英皇的、受過教養的英語(educated English),而不是首都倫敦 的土語(Cockney English)。
恢復漢音,反清復明,當務之急,是保護方言,鞏固漢音庫存,然後在公共空間放寬普通話的標準要求,容許各地方言的人將方言特色融入普通話,使得普通話的實際語音豐富起來。其後,是用一九一三年制定老國音的方法,由音韻學家制定具體方案,試行推動新的漢音。最後,廢止現行的普通話。情況猶如局部恢復正體字(繁體字),匯通使用之後,廢止簡體字。以五十年時間竟其大功,漢字漢音復正,中華文明光照天下。

硬盤壟斷了我們的記憶,互聯網壟斷了我們的連繫

信報 2011年2月23日

Nick Lee

現代社會資訊泛濫,眾所周知,但究竟有多泛濫呢?最近兩位學者廣徵博引,作了一些估算,這裏與大家分享。

1986 年,全球儲存的資訊若平均攤分,相等於每人擁有 539 MB,小於一隻 CD 的容量(730 MB)。1993 年升至每人四隻 CD,2000 年十二隻,2007 年六十一隻。收集 2007 年所有 CD,每隻 1.2 毫米厚,逐隻疊高,高度超過月球。

人均資訊儲存量每七年以三至五倍增長,現距 2007 年已有三載之久,假設趨勢持續,你我今日不難分得過百隻 CD。

兩位學者治學嚴謹,分析包羅萬有,不僅涵蓋大家熟悉的數碼載體(硬盤、CD、DVD、「手指」、記憶卡等),還不忘一眾舊式的「前數碼」科技,如報紙、書籍、電影菲林、相片、X 光片、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錄影帶等。

錄影帶風光一時

猜一猜,1986 年哪種媒介儲存的資訊總量最大?錄影帶、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相片、報紙?

答案 錄影帶,載着所有資訊的 58%,即全球超過一半的資訊都是「蘊藏」在錄影帶裏。黑膠唱片載着 14%,卡式帶 12%,相片 8%。報紙不提也罷,只有 0.23%,書籍更少。論資訊量,印刷術鬥不過電子媒介(要分清「電子」和「數碼」,錄影帶、錄音帶和唱片都是「電子」,卻並非「數碼」。今時今日差不多所有「電子」產品都是「數碼」,故很易混淆)。

九十年代,CD 取代黑膠唱片和錄音帶,個人電腦亦逐漸普及,錄影帶暫時未有替代品。2000 年左右,互聯網興起,看來數碼科技執牛耳之日不遠。再猜一猜,2000 年哪種媒介儲存的資訊總量最大?硬盤、CD、錄影帶?

答案 錄影帶,是驚人的 71%。CD 佔 10%,硬盤才 6.1%,所有數碼載體佔全球資訊儲存量只 25%。

近五六年,數碼錄像和 DVD 興起,傳統錄影帶的地位遲早動搖,問題是動搖得有多快,像突尼斯和埃及的急轉直下,還是如北韓和古巴遲遲「死唔去」?又猜一猜,2007 年哪種媒介儲存的資訊總量最大?硬盤、CD、DVD、錄影帶?

答案 硬盤,52%,相對於七年前升幅驚人。DVD 這後起之秀佔 21%,CD 降至 6.4%,錄影帶呢?只有 6%,不及七年前的十分一,慘不忍睹。不能逃避一個結論,數碼錄像的最大受害者是傳統錄影帶,最大得益者是硬盤,兩者命運逆轉既急且快,可能是科技史上最「壯觀」的。

單向vs雙向

現在看看傳訊科技。研究把傳訊分為兩種:單向的廣播(broadcasting)和雙向的通訊(telecommunication)。1986 至 2007 年間,廣播的資訊量上升了四倍,這卻未必代表消費者收聽或收看的資訊多了四倍,事實上,我們看電視或聽收音機的時間多年來變化不大,約為每天兩小時四十五分鐘。數碼廣播剛剛興起,2007 年只佔所有廣播資訊量的四分一。換句話說,傳統的非數碼廣播依然主導。廣播科技牽涉巨大投資和法例監管,汰舊換新理應較慢,新舊交替的「場面」肯定沒有錄影帶一落千丈的震撼。

雙向通訊方面,猜一猜,1986 年郵遞資訊佔通訊總量多少?當時唯一對手差不多只有固網電話(流動電話未成氣候),說話比手寫無疑方便快捷得多,長途電話卻十分昂貴,郵遞佔當時的通訊份額多少?1%?多啲?少啲?

答案 0.34%,其餘是固網電話的天下。流動電話和互聯網雖已誕生,但資訊量未及郵遞,不說也罷。

轉眼二十多年,2007 年流動電話和互聯網已經成熟,搶去多少固網電話的天下?固網電話、流動電話、互聯網在通訊世界是不是鼎足三立?

答案 不是,互聯網負責 96% 的通訊流量,流動電話 2%,固網電話 1.5%,郵遞 0.0016%(由於進位,加起來不足一百)。互聯網與固網電話的對調,跟硬盤和錄影帶的情況不一樣。數碼錄像興起,錄影帶被淘汰掉,硬盤取而代之成為儲存影像的主要媒介,今日想找一輯錄影帶,難矣;互聯網興起,並沒有(還未)取代固網電話,後者的通訊份額急降,歸因於前者的用量以幾何級數上升,套進日常生活,固網電話仍然是生活一部分,卻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互聯網不僅是生活一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固網電話未被取代

流動電話通訊量雖然超越固網電話,暫時未見能夠完全取代,固網電話的通話質素始終較穩定,辦公室亦不見得會放棄固網電話。另外值得一提的趨勢是流動電話的數據通訊量在 2007 年已經超越其話音通訊,這可說是智能手機興起的又一提示,手機不再是單純的通話工具,更似一部隨身攜帶的私人電腦。

最後看看全球電腦的運算能力,這裏「電腦」的定義包括個人電腦、伺服器、枱頭計算機、手機、我家中那部 Wii 和你手中那部 PSP。

回想 1986 年,當時很多銀行已經採用舊式主機(mainframe)作伺服器,個人電腦剛剛興起,數學會考也容許每位考生攜帶一部計算機。猜一猜,1986 年哪種電腦作了最多運算?伺服器、個人電腦、計算機?

答案 計算機,41%。個人電腦 33%,伺服器 17%。古語云「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全港中學生的計算機加起來,可能勝過滙豐銀行的主機呢!

計算機雖然普及,礙於其用途單純,運算力遲早給其他較多用途的電子產品趕過。2007 年,每人帶備一至兩部手機,街上經常見人捧着 PSP 玩個不停,多數家庭擁有至少一部電腦,再加個什麼 Xbox、Wii 或 PS3,那些遊戲機不是「省油的燈」,內裏動輒藏着不知多少個處理器,運算力不容忽視。2007 年哪種電腦作了最多運算?個人電腦、手機、遊戲機?

答案 個人電腦,66%。遊戲機 25%,手機 6%。現距 2007 年短短三年,iPhone 和一眾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遠超原來想像,我相信手機的運算份額接近甚至略破一成並不出奇,其他運算器怎樣分布,我沒有水晶球,你的估計與我的估計差不多。

不經不覺,替大家重溫了過去二十多年資訊科技的變遷。現在回望,真的很難想像二十多年前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互聯網的世界,是個怎麼的模樣。那些沒有硬盤作記憶、沒有互聯網作連繫的日子,我已忘記了怎樣過的。

02 February 2011

透視你性格的遊戲

2011年2月2日

麗都美識

陳頌紅

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Sam Gosling的著作Snoop: What Your Stuff Says About You中,他提到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Arthur Aron「我想了解你」的「分享遊戲」:陌生男女受試者循序漸進地回答三十六條問題,一小時後,這些男女已揭露自己性格。

以下是其中一些問題:

如果你可以任意選擇,在這個世上,你最渴望跟誰一起共晉晚餐?我會選擇拉登。本來我想說奧巴馬,但我覺得要見奧巴馬,一定比要見拉登容易。說不定奧巴馬落任後還會來香港吃蛋撻。

在打電話給別人之前,你有否曾經預先綵排一次?為什麼?有,我這種天生神經緊張的人,當然有。即便打電話叫外賣,我都會在腦裏面演說一遍,惟恐自己臨場失準,把簡單如「頭抽煎豬排飯多豉油碎上炒底少蛋加葱走蒜」都交代得不清楚。

於你來說,怎樣的一天才稱得上「最完美一天」?讓我想想,嗯。可以盡情地吃喝,無論吸取了多少反式脂肪和壞膽固醇,二十四小時後都可以全部排出體外。那麼,跟我勞燕分飛的鵝肝、臘腸和薯片,將可與我上演牛郎織女的難得團圓。

如果你有九十歲壽命,在你人生中最後六十年,你想一直保持三十歲時的身體抑或是三十歲時的思想?這顯然是「心老人不老」還是「人老心不老」的抉擇。不過我當然是挑「心老人不老」。

如果你可以改變你成長過程中任何一些經歷,你會選擇什麼?我本來想說「不要被媽媽用藤條抽打」,但是換個角度看,沒有被媽媽打,我可就少了很多寫稿題材。

如果明早醒來,你就可以得到一種技術或者專業,你希望是什麼?我想擁有「撻」一下手指就能催眠任何生物的能力。到時候,我不會再怕蜥蜴、老鼠和恐怖分子。

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問題比「你的理想是什麼」、「你以前做過些什麼」更能促進了解,而且不會令人覺得氣氛有若開會般凝重。不妨在拜年時跟朋友玩玩。

01 February 2011

粵語的入聲

陳雲是眾多捍衛粵語的義士之一,他的一篇文章解釋粵語的入聲為何重要,言之成理,特轉載如下。

漢語各方言可從其聲調的類別和入聲之存亡,推斷其保留漢音之多寡。北方官話及絕大多數官話系統的次級方言都無入聲,語言學家認定北方官話形成於宋元之後,在明清之際,滿洲入關之後,官話丟失了入聲。

閩語有−p,−t,−k的入聲和模糊入聲,模糊入聲是後出的,說明閩語保存古音,也吸納晉朝的新音。粵語只有−p,−t,−k的入聲,沒有模糊入聲,卻保留有極少見的「長入」「短入」之分,說明粵語保存上古和中古的漢音,側重於中古漢音。(長入聲後來在北方話系統變成去聲)客家話和贛語保留−p,−t,−k的入聲韻尾,吳語和湘語都只有混合入聲。

由於北方官話及後來的國語、普通話是雜交的胡化漢語,是洋浜涇的漢語,用來傳遞感情或念誦文章都頗乏味,缺了入聲和合口音(-m),語音只能抑揚而不能頓挫,令漢語變得文弱而單薄,鬼聲啾啾,沒了陽剛氣。例如用普通話讀岳飛壯懷激烈的《滿江紅》,語音傳遞的感情,竟如讀柳永淒楚悲切的《雨霖鈴》一般,都是平板粘滯,既不悲壯又不淒切,兩首詞都讀不出真味來。這是中國文學乃至中華文化的大災難!

廣東話的入聲,除了傳達高亢孤絕的感情之外,也可滑稽詼諧。諸位可以在互聯網搜尋鄭君綿和林艷的詼諧歌《煲燶粥》(一九六五),調寄英文情歌Sealed with a Kiss,原曲用kiss、miss、this的短促音押韻,即是入聲押韻,廣東話配詞的《煲燶粥》正是全曲用入聲押韻,而且都是詼諧惹笑。一男一女,互相詆毀對方煲燶粥、夠狠毒、又殘酷、割我心胸一忽肉、侮辱、鬼五馬六、個性孤獨、憎厭六畜、鬥累接觸、偎俗、做到我呆木。當年香港填詞的人,不止膽大妄為,將情歌變為冤家鬥氣歌,而且巧用入聲押韻,既合曲調,也令人嘻哈絕倒。

廣東人之機靈鬼馬,除了人傑地靈,也靠粵語的入聲。語音講得短促、準確而迅捷,令人口齒伶俐,頭腦精明。換了普通話,一講得快,便翹口嚼舌,聲音摺疊,搵鬼聽得明矣。中共除了簡化漢字之外,也簡化了北方語音,近年北方有人提倡改革普通話語音,引入古老方言,將普通話的語音略為復古,參考現時其他方言保存的明朝音韻,恢復尖團入聲字及合口音,締造一種高效而聲韻優美的中國交流語,「反清復明」,拯救中華文化,並非無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