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March 2017

達明一派《神經》(4) 皇后大盜

  達明《神經》大碟,只餘下一首《皇后大盜》未談。

  這歌,歌名已是一絕,你可以由它聯想到香港有一條分三大截的「皇后大道」,然後迅速疑問,詞的內容會是諷刺英政府嗎?不過,內容其實與此無關。

  問黃耀明,這《皇后大盜》是如何構思的。他表示這作品是來自以往很多他喜歡的東西的組合。例如,他與周耀輝研究這個曲子該填些甚麼內容時,二人正身處皇后大道中一號,另一個元素是他很喜歡的一部德國電影《大路雙皇》,據黃耀明說,這部電影的導演溫韋達斯,十分愛拍關於旅人的題材,有人稱溫韋達斯的作品為「公路電影」。

  《大路雙皇》描寫的是兩個男人因乘順風車而結識並同行的故事,在順風車的車程中,去表現大路小鎮的荒涼與人情。還有一些元素是大衛寶兒的《Hero》、電影《雌雄大盜》等。看而今達明的《皇后大盜》,更似脫胎自《雌雄大盜》。《皇后大盜》描寫一雙雌雄大盜,擄掠後亡命天涯,永遠在被追捕中享受收穫,只是未出現如電影《雌雄大盜》中的結局:鋃鐺入獄!當然,《皇后大盜》所渲染的情景,其實與《雌雄大盜》有很大的不同。

  《皇后大盜》的音樂編排很易讓人有浪跡天涯的感覺。結他的彈掃,銅管樂豐厚的和唱,讓人想到這樣的一幕:遼闊的原野,一輛吉普車從遮黑了整個銀幕到馳向原野遠方,視點忽徐忽疾,感染到車上的雌雄大盜的心情後,車也漸行漸遠,終消失原野盡頭處。

  看周耀輝這《皇后大盜》的歌詞,所感到的,是亂世兒女患難情多於如標題所示的盜情。事實上,如果《你情我願》是諷刺某些人借婚姻達到逃避的目的,那麼《皇后大盜》卻是描寫一對亂世兒女,雖有苦樂與共之心,也總難掩前景黯淡的焦慮,於是只能緊緊珍惜相聚的每一刻。

  《皇后大盜》的歌詞多次提到:「繼續去路,已斷退路」,彷彿暗喻香港只能繼續投向大陸的懷抱,另無他路。歌詞是動人的:

  「共你淒風苦雨、共你披星戴月、共你蒼蒼千里度一生……沙塵滾滾願彼此珍重過……願給送上風光今晚,瑰麗一刻、孑然一身!」

  百年來同舟共濟的港人,卻蒙上末世的不祥陰影,於這歌中可找到莫大共鳴。看來,達明這碟的終曲,要「祐」的還是香港人。

達明一派《神經》(2) 你情我願

  《你情我願》是達明新大碟劈頭第一首歌。它是情歌,卻是一首有異於普通愛愛恨恨的作品。《你情我願》中所寫的情與願,未必是真愛。周耀輝填的詞,開門見山就寫:「這個世界變化太大只願望快快同行投入美麗國邦」為了移民,匆匆找個已有外國居留權或是外國國籍的人結婚,這些事情在現今的世道裡,殊不罕見。只是寫進流行曲歌詞裡的就很鮮見了。

  詞往下寫,也描述了不少恩愛誓言:「願意跟你朝夕,願意跟你經歷,兩心齊和愛歌,願意跟你孤寂」可是突接一句「會否給我國籍?」頓然覺得誓言的不純與虛假。

  我想,一個聰明人大抵不會逕問另一半會否得到國籍,周耀輝硬將心底話抽出示眾,是為了易於諷刺吧。從歌名看,詞中所描述的一段婚姻,應是互相詐騙,一方為了取得國籍,另一方也可能為了不可告人的秘密目的,但這目的是甚麼,請欣賞者自己去揣測好了。

  《你情我願》的音樂,有點點的爵士味道,也傳出一縷縷惶惑不安的情緒,到最後,音樂突然奏出英國國歌的調子,當然,達明的用意並不僅讓你聯想到居英權,而是對這種婚姻的再一次嘲弄。


原文:黃志華

達明一派《神經》(11) God Save the Queen

  《神經》大碟的終曲,比序曲《今天我願你平安.阿門》帶着更多意符。

  終曲的標題是:God Save the Queen,也就是英國國歌的歌名。其實,英國國歌的旋律亦早在終曲之前出現過,就是《你情我願》最後的那段音樂。

  然而,這終曲《God Save the Queen》唱的並非英國國歌,而是這《神經》大碟的另一首作品《皇后大盜》的片段。

  這樣的刻意錯調,自然又很易讓人產生別的聯想。黃耀明說,本來他們真的是想過以英國國歌做終曲的,而歌詞是很多香港人都略知一二的「個個揸住個兜……」後來改變了方案,也否決了很多方案,最後就變成現在的模樣。

  選這個片段作終曲,黃耀明說是覺得這音樂片段很有外國電影劇終音樂的氣息,而且《皇后大盜》中的皇后,他覺得也應予她一點祝福,寄予她一點希望。

  對於欣賞者來說,從這終曲聯想到的,可能只是眼看英國政府離港人而去的,不免想起港人共英統治者淒風苦雨、披星戴月、沙塵滾滾,彼此好歹算是珍重過!

達明一派《神經》封面的含意

  達明一派的《神經》,唱片封面呈現出來的畫面是很吊詭的。

  我問黃耀明,這畫面配合了唱片中那部份的意念,又或是想表現些甚麼?

  他強調,這畫面自然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它是用很多小節累加成一種氣氛,讓人們自己去感受。

  不過,經我再問,他也說出了一些他自己的感覺。如四邊黑壓壓的黑框,予畫內一種很強烈的壓迫力。又如畫面上黃耀明、劉以達的影像,似是蠟像多於似真人,劉以達的黑衣與白手套又是強烈的對比,黃耀明影像的神情,如一個失憶的人,拚命去思索回失憶的部份,卻苦無所獲。黃耀明的頭頂因畫面的錯覺,恰似頂着一瓶花,而花卻是殘的,花影則陰森,花後是一團雲狀物,灰灰黑黑的。這些小節,累加起來,你覺得是甚麼?

  據黃耀明說,這封面,他們全權交給張叔平構思,只要求在視覺上正常點。而張叔平則是在聽過他們整輯唱片才進行構思的。不過,出來的視覺效果,是比黃耀明想像中不正常的。

  達明一派的封面設計,向來都是不拘一格而前衛非常的,故此,雖然黃耀明表示其設計比他想像中不正常,但對達明作風習以為常的達明迷,應不難接受。

達明一派《神經》(6) 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無大無細超]

  在達明一派的新碟《神經》中,且先談歌名最長的《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無大無細昭)》(以下簡稱《排名》)。這歌不幸碰上「無厘頭文化」的湧現,因而被不少人列進「無厘頭文化」的代表作品。

  其實《排名》是襲用六十年代一首由鄭君綿主唱的《明星歌》,只是填詞者賦予了時代氣息以及更堪玩味的諷刺意味,若說《排名》是無厘頭文化的代表作品,《明星歌》大抵是無厘頭文化的老祖宗了!

  同是堆疊名字,六十年代的《明星歌》與現在的《排名》,是有明顯不同的。為了照顧沒有聽過《明星歌》的年輕讀者,這裡引錄其中較重要的片段:

  「鄭君綿林鳳蕭芳芳…江雪同白燕夠香艷,白雪仙共阿任姐兩纏綿…張瑛寶寶森森金川,脫清嘅于倩,妙美曲線…杜蝶林黛我內心懷念,呢啲相我也曾同見面」。

  堆疊名字,是《明星歌》的一個趣怪意念,由主唱者先唱出自己的名字,是另一噱頭,不過更出人意表的是填詞人沒有一直把名字堆到歌末,而在歌末突然交代:「呢啲相我也曾同見面」,這樣的噱頭,很是不俗,不能說無厘頭。

 達明一派的《排名》,比《明星歌》進步,它那長長的歌名,一望而知是誇張中帶譏諷,把習見的「排名不分先後」加上「左右」、「忠奸」二詞尤其用心良苦,讓人想到左傾右傾、忠樣的和奸樣的公眾人物面譜。

  某報曾有文章這樣批評《排名》:

  總以為以這種(堆垛人名的)方式去填滿一首歌的歌詞有點兒懶,如果能在這眾多人名之中,如上幾句較為有意思的歌詞,可聽性還高一點,雖然這首噱頭歌的結尾加了兩句「佢地各位發光呢,眾星閃爍永照香江!」但直覺上可以發光的都應是一些有貢獻的忠直之士,而歌詞中某些人物卻顯然不屬於這個類別。

  批評者這次可謂走到玫瑰面前而未知玫瑰是何物。事實上,《排名》這歌的末兩句是帶諷刺性的反語,當然是要套用在好些不屬於「發光類別」的人物,才有效果。《排名》其實是「發光人物」與「不發光人物」並列的,但這也脗合不分忠奸無大無細昭的精神!最妙的是達明一派連他們自己的組合名號都填了進去,實行自嘲,繼承《明星歌》的傳統。

  達明的《排名》已是談到第三天,似乎太看重了這首歌,但這首一般人只視為得啖笑的作品,筆者確有太多話要說,那就說盡為快了。

  曾問黃耀明,為何想到改寫《明星歌》,原來他年前夏天跟周耀輝談起《明星歌》,就希望能改造它,到籌備《神經》這張唱片,忽然發現唱片推出時間會是兩個年代之交,若把《明星歌》改填上一連串與香港有關的八十年代人物,倒也有趣。起初,他們只想羅列明星名字,後來才大踏出一步,目標改為羅列影響香港人意識形態或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名人。

  再問黃耀明,可有一些名字想填進去而結果沒填進去,有否一份名單,預計一定把名單中的名字填進去?他表示,一份確定的名單就沒有,但確有些名字原想填進去,最後卻給另一些名字取代了,如他們想填一個漫畫家的名字進去,卻沒能衡量那個漫畫家夠代表性,位置雖留了,很快就給更重要的名字取代了。

  達明這首歌,雖然只是堆垛人名,卻還是堆垛得很認真的,況且,它的諷刺涉及政治意味,比《明星歌》強得多!


原文:黃志華

達明一派《神經》(8) 講嘢

  達明一派的《神經》大碟,有不少奇趣的意念。《講嘢》一曲,便展現了他們其中一個巧思。

  《神經》的歌紙,歌詞橫排,除每行第一字用宋體字,餘皆用秀麗體,這樣的編排,很自然突出了每行的第一個字,而當視線順着這些宋體字直掃而下,掃到《講嘢》這一首,會出現這樣的句子:「當你當你求求誰,嗱基本發我你我你應應終終…」內裡明明有「基本法」、「中中英英」的諧音。黃耀明承認,今次歌紙編排成這個樣子,目的正是希望人們容易發現填這詞的周耀輝的一番心血。

  周耀輝這種寫法,修辭學上稱為鑲嵌,古已有之,筆者第一個想到的例子是蘇東坡的故事:話說林子中作郡守,與東坡會面,遇營妓出牒,鄭容求落籍,高瑩求從良,東坡即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把「鄭容落籍,高瑩從良」八個字嵌於句端。現今傳世的《東坡樂府》也載有此詞。

  從沒想過粵語歌詞可以作這種鑲嵌式的寫法,而且,周耀輝居然這樣寫了,且還是首含政治諷刺意味的作品,很驚奇!

  達明一派的《神經》剛推出時,香港的基本法仍在斟斟酌酌、修修改改。而達明這首《講嘢》,則在道出詞人對這些事態的感覺。不過,詞人卻也不是直接道出,卻是比喻為情人之間的爭議。

  《講嘢》中有這樣的描述:「求日後互相信任,求萬事盡量免過問,誰料現在欺人太甚」若聯想到有關基本法的爭議,真是讓人會心。表面上,《講嘢》乃是對情人的抱怨,對關係越來越惡劣感到心灰。詞甫開始便唱:「我說話,你說話,各有偏差…我說話,相當不差,似個專家,你說話,放無花假,似政治家」幾許情侶,由於彼此語言習慣不同,以為明白了對方的意思,誰知卻有偏差,而有時情侶談話,也仿佛政治家談小雨颱風春在枝頭。

  詞中有一段更似是香港人對大陸的訴求:「當初不得不依靠你,你要扮成是我至尊,當初不得不歸向你,你說結合是志願,當初不得不相信你,你說未來沒有苦酸。」從這些港人也很易聯想到「五十年不變」、「為了體現中國主權必須收回香港」等宣言。不過,歌詞也道出港人所擔心的,一國兩制「基礎實在不清楚」,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本應雙方不相稱」……

  「講嘢」二字頗俗氣,然而達明一派卻用了來做歌名,是他們太多很文藝很經典的歌名,要作調劑?當然,在香港人所習用的語詞裡,「講嘢」二字若配合特定的聲調,便含有說沒有意義的話的意思,達明也應是想港人想到這一點吧!

  事實上,俗氣的歌名,無損內容的精彩。劉以達寫的旋律,雖不優美,卻很有特色,很易上口,而周耀輝的詞,一開始就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詞與曲的配合甚妙(相信劉以達在個別地方略改了旋律來就詞人的發揮。)尤其「基本發」一段,旋律節奏突變得緊促,歌詞也能作語氣突變的配合,由曲到詞都是激動的。「基礎基礎實在實在怎麼樣?本應本應雙方雙方怎麼樣?發覺發覺…」可以想像是人激動時說話期期艾艾。

  《講嘢》的歌詞,驟看去無甚章法,細看卻是層次井然,由埋怨彼此說話不容易準確掌握、分不清要言廢話,到控訴當初如何如何,再驀然悟出根本結合在一起是很勉強是缺乏基礎的!詞人兩次處理「控訴」時的用字也有微妙不同的,第一次也還是「終於」、「一心想」,第二次卻是句句都是「當初不得不」,第一次多多少少還是自主的,第二次卻是逼不得已,不情不願的,所以也順理成章逼出一句:「欺人太甚!」


原文:黃志華

達明一派《神經》(10) 開口夢

  廣東人有俗語云:「發開口夢」,達明一派的新唱片《神經》,卻有一首《開口夢》。

  開口夢通常並非整個發夢過程裡都開口說話,而是夢至吃緊處才衝口發出語詞。所以,即使聽到有發開口夢的,也由於只是夢的片段,常沒能清楚夢的內容。

  達明這《開口夢》,寫詞的何秀萍似乎刻意把歌詞弄得肢離破碎,讓人無法拼合,造成類似開口夢的效果。詞的兩段主歌,收藏起不少關鍵名物:

  「你記錯罷,偏偏不相信、全忘記、牆頭字句、你說錯罷、剛剛多一句、無頭緒、唐突斷句、現在遺棄、以後懷念;你看錯罷、只匆匆一遍、如場戲、忘掉就算、聲音聽不見、若有歌、潮流逐去、落入塵裡、每日程序。」

  記錯甚麼、說錯甚麼、看錯甚麼,全讓欣賞者猜度,而「現在遺棄,以後懷念」的是甚麼,亦是無綫索可尋!為甚麼記錯、說錯、看錯之後,還有唱錯?而「聲音聽不見」中的「聲音」又是指甚麼呢?是「你」的聲音還是別的聲音?似乎,詞人是隨便讓欣賞者代入名物!

  像《開口夢》這樣「代物式」的寫法,要理解,也唯有「代物」才行,然而,不同的欣賞者,會順着其自己的聯想方向代入認為合理之物,結果不同的欣賞者就有不同的理解。

  筆者所代之物,固不代表讀者,僅供參考而已。當然,達明這唱片是後六四產物,聯想到應用六四及六四後的某些情事代入,是很自然的傾向。事實上,經過不同的傳媒說法,原本認為是這樣這樣的人,漸漸以為是自己聽錯、看錯、記錯。以這些代入《開口夢》,勉強可解得通。

  不要忘記《開口夢》尚有一段副歌:「我歌我哭我笑我再默然沉睡,我醒我知我驚見星轉月移,我思我想我怕我會心意變灰,我寫我講我要唱出我夢。」那種心情,是很多人從傳媒裡親閱六四事件後所共有的。

  《開口夢》是劉以達作曲的,他再次(過去有《禁色》、《四季交易會》等)採用圓舞曲三拍子節奏,使曲子抒情中帶些鬧哄哄的熱烈情緒,像是見到古代歐洲小村落眾人起舞載歌的場面,只是編曲則逼使氣氛變得迷離而陰冷,猶如熱鬧的場面裡在醞釀着可慮的劫難。

達明一派《神經》(5) 天問

  達明一派的《開口夢》,是很歐洲傳統的音樂風格,但他們大碟另一首作品《天問》,音樂卻帶着濃重的中國北方風味,用電子樂器模仿出來的如嗩吶、管子的樂音,中段古箏旋律,都把音樂風格點染得很中國的,也很易讓人想到崔健的作品。曾為此詢問過劉以達,他與黃耀明都同意這《天問》確受過崔健作品的影響。

  《天問》的內容,寫的是很古老的中國神話傳說: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古代屈原的《天問》,也有疑問過這兩個傳說,而現在的《天問》,則集中敘述這兩個傳說,並企圖賦予新的象徵。

  那段日子,曾有人發出過要射下「黑太陽」的宣言,而達明這樣唱后羿射日的故事,相信是受到這件事啟發的。《天問》的歌詞一邊寫「誰挽起弓箭。射天空的火舌」,又立刻一邊寫:「誰偷仙丹飛天,月宮安守青天」,現實裡,射日的英雄並未之見有,但不斷飛奔遠方以求安身的劇情則常有上演。

  射日的形象是威武而令人垂注的,可是《天問》的大部份歌詞都不在意射日這回事,廿四行歌詞,僅四行是寫及射日,看來詞人也沒在「射日」方面有甚麼渴望。

  達明一派的《天問》,更多內容是寫百姓的驚懼,一開始便是「大地靜默無說話」、「百姓瑟縮於惶恐下」。在另一段落,色彩的斑爛的意象中仍帶着點點的怨與嘆:

  「瘋癲於漆黑的火焰下,沙啞的叫喊是烏鴉、洶湧起一天丹緋雪花、千秋的咒詛何時作罷」。

  這裡開始幾句的描寫,是黑是火是紅(丹與緋都是紅),意象不免讓人想到黑夜的火光,以至某些喋血的景象。緊接着的一句「千秋的咒詛…」讓筆者想起柏楊所喊過的「中國人,你究竟受了甚麼咒詛!」

  《天問》更多的篇幅是怨唱着:「天不容問」、「生不容問」、「終不能問」,餘音反覆迴盪不絕。

  古人的「天意從來高難問」尚可說是歷史局限,但現在還是如此了無鬥志的嘆着「天不容問」,又該如何看待?

  或者,這《天問》是想讓欣賞者感到一份奴性仍活在中國人的骨子裡,逆來順受、壓縮自我、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不追求應該追求的東西、一切任外界安排等。

達明一派《神經》(3) 諸神的黃昏

  《諸神的黃昏》,原是華格納長篇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的第四部,現在,達明一派的一首新歌,也以「諸神的黃昏」標題,似想讓人們聯想一下兩者的關係。

  簡單地說,華格納的《諸神的黃昏》,是因為寧追逐權力和金錢而放棄愛與青春,令諸神不知不覺將自己推向末路,瀕臨末路。這與達明一派的這首《諸神的黃昏》內容完全不同。

  達明一派的《諸神的黃昏》,看內容還是因六四事件引起的某些聯想,「諸神」乎,「黃昏」乎,我想起葉劍英的「老夫愛作黃昏頌」。

  這《諸神的黃昏》,節奏是頗Disco的,但音樂編排卻也豐富,暗淡的色彩中發放着濃艷與璀璨。詞是陳少琪填的,為了營造奇譎的神話色彩,作了很多意象剪拼推垛,看着只感到光怪陸離,如天國地獄攪在一起。恐怕,為了索解奇特的連串意象,已無暇感受曲中的心情。

原文:黃志華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7654.html


達明一派《神經》(9) 愛彌留

  《愛彌留》是達明一派新碟中另一首難明的歌曲,但相比起《開口夢》和《諸神的黃昏》,《愛彌留》又已算是易理解和脈絡分明的。

  《愛彌留》是黃耀明作曲的,音樂編排是頗因襲達明以往的風格的,不過聽來還是覺得清新。

  聽黃耀明說,這歌是描寫一對情侶,他要分手她要挽留,於是舉出許多理由與比喻說明彼此關係,請她不要挽留。

  這樣,理解歌詞應易一點,但也很需要欣賞者的修養閱歷以及想像力,才會清楚:「浮在水仙中的殺手」是指甚麼,「垂在鐘擺間的借口」又是甚麼借口,「蝴蝶」在甚麼方面「比沙丘永久」。

  寫詞的周耀輝,在這《愛彌留》中,像編出一副拼圖,打亂了讓欣賞者來重新拼回,沒耐性沒經驗的請回可也!之前說過《開口夢》是代物式的寫法,《愛彌留》也是這一類。要理解它,須運用嘗試錯誤法,直至當某一具某種性格思想的男主角代入詞中,會吻合詞中所說的一切,你就會完全了解詞意。

  作為一首情歌,《愛彌留》的用字和意境都是淒美非常的,只嫌運筆過份迂迴曲折,以生文用超載之效,卻非常晦澀。

  「像我這永沒法解釋的蒼白、像永遠蓋着撲克、像永遠在轉圈的筆劃、一生不過揣測。像我這永沒法青春的生命、像永遠轉換佈景、像永遠在轉換圈圈的花瓶、一生不過一聲、沒一刻可以安靜!」

  《愛彌留》的副歌,連續六個「像」,明顯是詞中主角說:「像我這樣這樣的人,怎值得你挽留!」於是從這些「像」,可以大約推測出詞中主角是甚麼人!頭三個「像」,都表明他是個常思變化、行蹤無定的人,總之難以捉摸猜透,而由「永沒法青春的生命」,可以猜知他還是心境很蒼老很灰的。

  有了這個大概的形象,理解「蝴蝶比沙丘永久」或「垂在鐘擺的借口」等等意象便更有把握些。

  蝴蝶有美的外表、短暫而絢麗的一生,牠也是行蹤無定者,在某些人眼中,蝴蝶這多采的生活,雖只如一剎那的短促,也勝過枯乾千世紀的沙丘,詞中主角大抵也認為,生命的價值:寧像蝴蝶,勿像沙丘。

  或許,那戀慕詞中主角的女子曾說:「我能忍受痛苦與快樂不斷交替的生活,就如名人說過的人生如鐘擺來回於痛苦快樂之間」只是,詞中主角認為這不是個服人的借口。

  曾看過周耀輝在一份雜誌上的雜文,有一段寫道:「只收到一種信息,只容下一把聲音是可怕的……寂靜的空間,雖晃蕩無定向,卻遼闊,但單一的聲音卻是號令,不得不服從,也是耳畔的催眠語,不得不聽進去。」

  由此很自然聯想到《愛彌留》中的兩句歌詞:「一生不過一聲,沒一刻可以安靜」。看來這作品不單純是情歌,縱然黃耀明、周耀輝都說它只是情歌。

  在同一雜誌 ,也看到專訪某學者的文字中,恰有此語:「中國近百年在搞圓圈遊戲,老在重覆…」這跟《愛彌留》副歌的歌詞:「像永遠在轉圈的筆劃……像永遠在轉換圈圈的花瓶」的比喻委實相像。

  看來《愛彌留》也是有所暗喻的作品,我們或者應該大膽想像一下詞人於詞中所寫的種種意象,原是從甚麼原象折射出來的。不過,解讀這類晦澀的作品,很易變成捕風捉影,郢書燕說。


原文:黃志華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7654.html

達明一派《神經》(7) 十個救火的少年

  《十個救火的少年》是達明一派新碟《神經》中一首十分精彩的作品。Reggae的音樂風格,帶着些加勒比海風情,而歌詞卻是一篇精巧的寓言故事。

  詞是潘源良填的,以歌詞的形式來鋪敘一個如此複雜的小故事,寓意又如此的深,實在是粵語歌詞中很罕見的。事實上,拿《十個救火的少年》來相比鄭國江的《傷心的小鸚鵡》或者是許冠傑的《木屋區》,後二者都顯得很簡單。

  《十個救火的少年》本事如下:十個少年志救一場火警,但未出發已走了三個,後來又因事走了四個,餘下三個,也救火不成反遭火葬…這令人慨嘆的故事,還有不少細節,如最初走的三位少年,各有原因:自知少鍛鍊故報了名便算、為了與愛侶一起還是早走為妙、聽母親勸勉莫在社會上走得太前。之後四個,有三個是為了決定救火的方案,鬧得反了臉,謾罵着離開,並發誓這生不願見,還有一個是願說卻不肯向前,空有理論,卻全無實際成效。

  這歌當然也是讓人想到六四事件前後的許許多多現實故事與人物,當然,這詞作也實在勾勒出中國人一些頗要不得的民族性。

  《十個救火的少年》中唱道:「又有為了母親的勸勉,在這社會最怕走得太前,罷了罷了,便歸家往後轉。」其實,不最為天下先,就正是中華民族一大缺點。中國人幾乎都信奉「煩惱皆因強出頭」、「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很多人到了要救人的時候,也還嘀咕着:事後會不會被人指為逞英雄?

  歌詞另外又唱到:「為了決定去救火的主見,其中三位竟終於反了臉,謾罵着離開,這生不願見」。這很自然讓我想到孫中山指中國人很多時都是「一盤散沙」,又或是柏楊說的:「中國人最會窩裡鬥!」

  當然,小小的一首寓言歌詞,沒可能把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或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概括進去。只是,單是「不敢為天下先」和「一盤散沙」這兩點,要反省及改善起來已很費心力了。

  也許,為了敘事的流暢,潘源良填這首《十個救火的少年》,個別地方唱來頗拗口,幸不損總體效果。事實上,這歌以輕快調子襯以象徵性的求救聲來唱出,到最末,還唱着「十減一得九,九減一得八…」諷刺得很有趣味。




原文:黃志華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7654.html


達明一派《神經》(1) 序曲

達明一派《神經》大碟的內容,不易完全明白。

分析《神經》的文章,香港資深樂評人黃志華寫得最好。他在八十年代初開始便曾以李謨如、周慕瑜、許雲封等筆名發表流行音樂評論。他近年主力研究香港粵語流行曲的文化歷史,與朱耀偉同為少數本地樂壇研究者。著有多本專書:《話說填詞》(合著:盧國沾)、《粵語流行曲四十年》、《正視音樂》、《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50-74)》、《粵語歌詞創作談》、《香港詞人詞話》、《被遺忘的瑰寶──香港流行曲裡的中國風格旋律(探討篇)》、《曲詞雙絕──胡文森作品研究》、《香港歌詞導賞》(合著:朱耀偉)、《詞家有道 ── 香港十六詞人訪談錄》(合著:朱耀偉、梁偉詩)、《香港歌詞八十談》(合著:朱耀偉)、《呂文成與粵曲、粵語流行曲》、《原創先鋒──粵曲人的流行曲調創作》、《盧國沾詞評選》、《香港詞人系列:盧國沾》。

他寫關於《神經》的文章,刊在此:

把他的文章抄下來,只是因為不知道 ChinaUnix.net 還會繼續運作多欠,希望黃兄不介意。事先說聲謝謝,並願為黃兄的努力,和香港樂壇的發展,付抄文章的版權費。

說《神經》
黃志華

  《神經》是達明一派非常重要的一張唱片,尤其它是產生於六四剛過去的日子,內裡的作品都印記著這段日子裡香港人的心路歷程。筆者當年在《成報》的「談歌說樂」專欄談論這張唱片,竟用了廿三天的時間,是很少有的長篇。現在轉貼到這裡來,仍是照當時的分段,一天一篇。

  除了達明一派,暫時是沒有其他本地歌手或樂隊組合,可以令我聽罷整張大碟多次以後,再找他們做訪問,甚望從他們的答案中讓我更了解其作品的內涵。

  達明一派的新唱片《神經》,早聽得爛熟,但還是去跟他們做了訪問,免自己的理解太偏離創作人的用意,也希望從中讓讀者知得更多。

  《神經》這張唱片,絕對與六四事件有關。六四事件一、兩個月後,達明仍很渴望通過他們的作品,去表達對六四事件後帶來的震盪與餘波的感覺,而這時已隔了一段日子,看這件事也會較冷靜和清晰。

  黃耀明表示,他們是在八九年八月中開始構思籌劃這張唱片的,《天問》是第一首作品,而到九月中,他們才萌生「神經」這個統攝全碟的意念的標題,有了這個綱領式的標題,他們的創作就更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神經」二字,達明似乎是要我們作多義的聯想:

  神聖的經典?

  神經系統?

是廣東人所指的「神經不正常」即瘋了狂了的意思?

抑或經過六四之後,大陸人、香港人、官與民都有些神經兮兮神經質?


序曲:今天我願你平安.阿門

達明一派的唱片,常常喜歡在序曲與終曲上做文章,以這一開一合去畫龍點睛。

  他們過去的大碟《石頭記》、《我等着你回來》都成功地試過。今次,他們的最新大碟《神經》,再故技重施,但手法更妙。

  《神經》大碟的序曲,標題是「今天我願你平安.阿門」,其實音樂正是他們的舊作《今天應該很高興》,但作了弱奏處理,而在短短五十秒的末尾處,卻隱約有一響響槍聲。

  黃耀明說,他們製作這唱片時,就很想把《今天應該很高興》的音樂放進這張新唱片裡,因為那感覺很吻合他們做此碟的心情,只是,他們不想全曲照搬,遂作了這樣的處理。

  將《今天應該很高興》作如此處理,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方面去,聽過《今天應該很高興》的人,會立刻想到該歌詞所描寫的情景:眾人皆溜我獨留,又或者,會從新的標題「今天我願你平安.阿門」聯想到某些被囚的英雄志士,又或者,所描繪的是在借音樂逃避現世的人給槍聲驚醒:你逃避現實,現實卻不會逃避你!正如你不管政治,政治卻會來管你。

27 September 2013

Just another example of legal absurdity

The absurdity is not found in the absence of 12-month grace period for pre-filing disclosure. My question is: why the photo bounce-back "invention" is patentable?

http://appleinsider.com/articles/13/09/27/steve-jobs-original-iphone-keynote-video-used-to-invalidate-apple-patent-in-germany

21 September 2013

香港七大奇景!

香港七大奇景!

http://hk.gotrip.travel.yahoo.net/article/index.php?id=23632

19 July 2013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與 Apple App Store

這篇文章分析為何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始終仍然追不上 Apple App Store,解釋詳盡。雖然有一點點偏向 Apple,但整體來說仍算中肯,值得細閱。


Editorial: Google's Android haunted by Steve Jobs' warnings on app signing security

11 June 2013

三十七年前……

三十七年前,你身在何處,正在做甚麼,對前景有著甚麼想法?

三十七年前,蘋果電腦正在推銷這件木製的產品,上面 APPLE 字樣,比幼稚園生在習字簿上寫的更差。
Courtesy WIkepedia Commons

三十七年前,除非神智不清,否則沒有人會預言,這家公司在三十七年後,可以壟斷流動音樂市場,帶動通訊革命,革新大眾的攝影習慣,擊敗 Sony 的 Walkman,令 HMV 和 Kodak 破產,也令Motorola 被收購。

只要有夢想,未必凡事可成真,但夢想永遠是成功的第一步!

27 March 2013

Apple's WWDC 1997

Excellent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featuring Steve Jobs!



03 September 2012

Stephen Fry's 100 Greatest Gadgets

A three-hour special with Stephen Fry choosing and presenting his all-time favourite gadgets in BBC Channel 4:

http://www.channel4.com/programmes/stephen-frys-100-greatest-gadgets/articles/the-list


Stephen Fry's 100 Greatest Gadgets



.
.













































































































.

30 April 2012

Judicial independence

On 27 April 2012, Mr Justice Bokhary, Permanent Judge of the Hong Kong Court of Final Appeal who is about to retire, talked about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Dr Margaret Ng's Friday Tea Gathering of the legal professions. For securing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public confidence in it, Mr Bokhary offered 16 point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One,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in place – and properly operate – appropriate mechanisms for judicial appointment.

Two, a culture of judicial independence must be fostered and nurtured.

Three,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must be separate.

Four, security of judicial tenure must be provided and safeguarded.

Five, judicial remuneration must be adequate and secure.

Six,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be structured so as to preserve judicial autonomy.

Seven, judicial funding must be adequate and free from anything that impacts adversely on judicial autonomy.

Eight, judicial education must not adversely impact upo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as a whole or of individual judges.

Nine, there must be maintained such sub judice rules as preserve judicial independence, repelling any attempt to influence court proceedings.

Ten, there must be an adequate law of contempt, remembering of course that justice is not a cloistered virtue and that free speech must not be curtailed.

Eleven, judicial functions must be immune from suit.

Twelve, the judiciary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political attacks.

Thirteen, the political neutrality of the judiciary must be maintained.

Fourteen, jurors must be independent and protected from interference.

Fiftee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buse of process must remain with the judiciary.

Sixteen, when conducting public inquiries, judges must avoid compromising judicial neutrality.

23 August 2011

Message from HKU Vice-Chancellor on the Vice-Premier Li Kequiang incident 香港大學校長對李克強副總理事件的公開信

Dear Colleagues, Students, Alumni and Members of the HKU Family,

The University held a most dignified Centenary Ceremony last week. Vice-Premier Li Keqiang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key officials from Ministries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among our invited guests. The event gave us the opportunity not only to showcase HKU's many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aspects, but also to further reaffirm the tie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Indeed, as the 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China, HKU has an obligation to build a meaningful link between the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Mainland and that of the world.

Unfortunately, the occasion was marred by some imperfect arrangements and an unhappy incident.

I must admit, with much regret, that the event could have been better planned and organised. However, this was the University's first time to have a state leader attending such an important ceremony on campus. We simply did not have too much experience in organising an event of such nature in a short time frame. We have already received a large volume of feedbacks from students, staff, alumni and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All comments are important to us as they will help improve our future events of such magnitude. We also consider this an important lesson learnt and are committed to developing an appropriate set of protocols and security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future events would be open and engaging. The autonomy of the University must be safeguarded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guaranteed when any security measure is deployed.

Close to 600 people attended the Ceremony inside Loke Yew Hall. Besides Vice-Premier Li and his delegation, we had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members, and other guests. There were 40 presidents and scholars from local and overseas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tight schedule, students were invited both as guests and helpers, through Faculty offices and Residential Hall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from the "Student Ambassadors" and "Green Gown Guide" programmes. Over 200 students assis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event organisation, but only some 80 of them attended the Ceremony due to the limited seating capacity of the Hall. We also arranged to have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including the President of the Students' Union, the President of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Association,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Council and Senate, to meet Vice-Premier Li in person. For staff, we extended an invitation to the entire faculty, Assistant Professors and above, and colleagu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support departments. As for our other guests, invitations were sent to those who have given support to, or have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of our various Centenary Celebrations activities, and many of whom were HKU alumni. 

The University did not arrange for a system of registration open to all members of the HKU Family on this occasion simply because of the limited seating capacity and the very tight time frame. It is clear now that such an arrangement was unsatisfactory, despite the fact that we provided a live webcast and there was telecast via several TV stations. We will carefully reflect on how we can improve future arrangements.

Our current campus security is not designed to handle the level of security required for such kind of visit from a state leader.  Therefore, we could only turn to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and rely on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in deciding on the security measures to be deployed on campus. We were all taken aback by the scale of police mobilised on the date of the event.

As far a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Police and students at K K Leung Building is concerned, we judged that the measures the Police used in handling the student protest were unacceptable. The physical contact that resulted in a student being pushed to the ground was unnecessary. We understand that the Police will be reviewing their actions and the University will continue to liaise with them to ensure that similar incidents will never occur again on campus.

I am sorry about the above incident and, as the head of this institution, would like to offer my sincere apologies to our students and alumni for not having been able to prevent it.  I wish to assure them that the University campus belongs to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at it will always remain a place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I will make sure that HKU continues to stand by its belief in freedom, liberty and diversity. The University will continue to invite lead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our campus to bring to us inspiration and ideas.  HKU will also keep reaching out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continue to engage with different voices and cultures.

We understand the high expectations the public has for HKU and we value the spirit of openness that Hong Kong people embrace.

Toda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for Hong Kong, for China and for the World.  Our road ahead will be challenging, bu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University's Centenary, we will continue to stay true to our vision and mission, and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all of you to make our coming century an even better and brighter one. 


Professor Lap-Chee Tsui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August 23, 2011



致各位港大同學、教職員、校友及友好
:


香港大學邀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率領教育、科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來訪,出席港大百周年校慶典禮,展示大學各方面的成就,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及了解溝通。作為中國土地上最國際化的大學,港大有責任為內地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作出貢獻。

這是首次有國家領導人出席大學的重要典禮,大學未有籌辦同類活動的經驗,加上籌備過程緊迫,我們必須承認,活動的安排有欠完備。我們虛心聆聽師生、校友和社會人士的寶貴意見,我們會檢討整個典禮的籌備工作,汲取教訓,切實制定一套合適的禮儀及保安規格,以確保未來在籌辦同類型活動時,充份反映公開、平等參與的精神;執法人員在校園內履行職務,必須尊重大學的自主地位,並讓不同意見得到充份表達的機會。

典禮的出席人士約六百人,主要分為學生、教職員、嘉賓、訪問團成員,約四十位海內外的校長和學者。學生方面,由於活動籌備時間相當匆促,需要大量學生協助籌組工作,所以通過學院辦公室和宿舍學生會、以及「學生大使」、「綠袍導賞」等計劃,招募二百多名同學當學生助理, 其中有八十多位參與了典禮。我們亦有安排學生代表,包括學生會會長、研究生會會長、校務委員會及教務委員會的學生代表等,跟李克強副總理有近距離見面。教職員方面,我們向所有助理教授級以上的老師及主要行政和後勤部門發出電郵邀請。嘉賓方面,我們邀請了各項百周年活動參與籌備的人士,當中包括不少校友。

由於典禮的場地陸佑堂座位所限及時間緊迫,這次活動沒有公開邀請所有港大成員登記參加。雖然我們安排網上直播,數家電視台亦作出即場轉播,希望讓更多港大人及市民與我們分享典禮,但事後看來,我們承認這種安排有欠完善,定當再細思應如何改進。

大學校園的保安人員編制, 並無能力符合領導人來訪所需的保安規格,所以只能倚靠警方的專業經驗及判斷,在校園內作出適當部署及調動。 然而,活動當日在校內的警力規模之大,是出乎我們的意料。

對於有學生在梁銶琚樓地下示威期間,遭受警方推撞,我們認為,警方當時處理示威的力度和手法,導致了不必要的肢體衝撞,令學生被推倒地上,絕對不能接受。警方表示會對是次行動進行檢討,這是有必要做的事。我們已去信有關當局,與警方聯絡作出檢討,確保日後在校園內不會有同類事件發生。

我對當天同學與校友在校園裡表達意見時遭遇不愉快的事件,深表遺憾。身為港大校長,對未能防範此事發生,我表示歉意。我在此保證,大學師生是校園的主人,港大永遠是言論自由的堡壘。 

我們必當恪守自由、開放、多元化傳統,繼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家、不同範疇的領袖人物,為師生帶來啟發、衝擊,讓世界認識港大,讓校園繼續充當一個綻放不同意見、不同文化的平台。


我們深切體會大家對港大的期許、香港人對自由開放精神的珍惜。

香港大學,今日為香港、為中國、為世界而立,前面的挑戰絕不簡單。我們一直在反思港大的使命,並致力與大家共建未來。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
2011823



港大校長和校友分別就李克強訪校保安發聲明 商業電台 

徐立之道歉 誓保言論自由 學生擬追究警方禁錮 港大願從旁協助

明報

徐立之再致歉 逾千港大校友要求曾偉雄下台

香港電台

李少光:警方檢討周五交代

明報 

港大明千人聯署登報 促校方道歉一哥下台

明報 

程介明:學術殿堂不容褻瀆

明報

李少光稱檢討保安 警歸咎天熱壓力大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