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從來得來不易。即使近在二百多年前,在人權法先行者的國度,仍然有人因出版文字記述而被捕。林行止今天回顧英國國會議事錄(Hansard),有感而發,節錄部份如下。
********
林行止專欄
2011年5月18日
英國國會議事錄(Hansard)稱漢沙,是以首創把議員老爺在國會發言(辯論)印出的印刷商名字Thomas C. Hansard(1776-1833)為名。在一段長時期內,英國國會被視為「秘密組織」,議員的發言被當作「國家機密」,一七七一年有印刷商印行摘錄的議員發言被捕,但倫敦市長堅信並維護言論自由,「當庭」把他釋放;這位違抗國會命令的市長迅即被當局囚於倫敦塔待審,然而沒有法官肯受理,國會無法命令法官審案,拖拉數月,市長被無罪釋放……。自此之後,國會不再視印行議員發言為罪行。
「報人」威廉.柯柏德(W. Cobbett)於一八○三年創設同名印刷公司,其一項業務是把報章有關議員發言摘要輯錄並印成專頁或小冊子。一八一二年公司因周轉不靈為漢沙收購;唯漢沙的經營一波三折,且曾因「錯誤引述」而被告以誹謗罪。經過長期纏訟,至一八四○年漢沙公司獲發「政府印刷商」牌照,自此漢沙才能合法地把議員的發言紀錄在案;至一八八九年,國會決議津貼漢沙(時已由第二、三代經營),使其有足夠資源把議員在議會內的一切言詞印出以為「永久紀錄」。除了英國,如今所有英國前殖民地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肯雅、坦桑尼亞、剛果、毛里求斯、牙買加以至加拿大及澳洲等的議會紀錄,都稱漢沙。
過往數百年,學者記者要從漢沙中找資料,都得向國會有關部門登記,然而找出塵封發霉的檔案,逐一查找,既費工夫又不合衞生,以這些數百年數十年的文件只有蠹魚(書蛀蟲)的屍體和「廢卵」的臭味而無「書香」,不但氣味不好聞,長期閱讀尤其是大近視的「聞讀」,還會患上一種所謂「檔案發燒」(archive fever,這本為對終日埋首檔案者的形容)的小毛病;如今一切網上見。按柯伯登的資料,「登入」一八○四年至一八五七年的漢沙,便一目瞭然(這節辯論共四萬多字)。今人治學寫稿之便捷,別說古人,十年前的人做夢亦沒想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