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April 2009

電盈私有化歷史

林本利

作者是理工大學    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明報)20094月16日 
電訊盈科    私有化計劃在高等法院獲得通過,證監會    隨即提出上訴,要留待今天再在上訴庭聆訊。

雖然筆者十分同情個別小股東的處境,但從過去10年的劇情發展可知,小股東再糾纏下去已沒有什麼意義。倒不如汲取今次教訓,盡快讓這場演了10年的鬧劇落幕。

這場鬧劇是在1998年中開始的,當時盈科拓展集團向以董建華    為首的特區政府    提出數碼港計劃。盈拓集團陣容鼎盛,除了主席李澤楷    外,還有幾位財技高手助陣,當中包括聯交所前行政總裁袁天凡。此外,前電訊管理局    長艾維朗,即現時電盈董事總經理,在1998年初離開政府後便隨即加入盈拓,由市場監管者變身為市場參與者,後來更幫助電盈吞併香港電訊。

盈拓向特區政府提出數碼港計劃後不久,便在1999年3月由時任財政司    曾蔭權    宣布有關計劃。政府未有經過公開招標程序,將數碼港大片優質土地(包括貝沙灣    )批給盈拓。眾所周知,李澤楷的父親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2003年初,聯交所披露,他控制的公司持有董建華家族生意東方海外近一成的股權。後來政府在2005年披露的資料顯示,1999年出任資訊科技及廣播局長的鄺其志曾經對數碼港計劃有所保留,不久便請辭,轉投港交所    出任行政總裁,與董事局主席李業廣(人稱「長江一號」)一同發展港交所業務。

盈拓後來成立盈科數碼動力(盈動),透過借「得信佳」的殼上市,上市後股價從停牌前的1角多,飈升至3元多;之後股價不斷攀升,很快便突破20元。2000年2月,盈動宣布舉債900億元收購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更令股價衝上28元5角(即相等於現時的142元5角),將科網股熱潮推向瘋狂。

收購計劃在2000年8月完成,合併後新公司改名電盈,大股東及高層隨即行使認股權和出售手上股票,套現40多億元(見表1)。這時一眾股民才如夢初醒,認清管理層真正面目,公司股價於是拾級而下,大幅下瀉。由142元5角的高位,跌至現時私有化的4元5角,足足跌了九成七。

2002年,負債纍纍的電盈提出收購英國    大東,在香港和英國發表前後不一的聲明。當時《信報》的社評如此說﹕「為何電盈以香港為家,卻竟然會發出一個否認收購的聲明,完全視監管機構如無物,但對不在當地上市的倫敦    交易所反而坦白交代致函收購的來龍去脈,是否因為香港監管機構過去一向示人以弱……」李澤楷後來在2006年購入《信報》股權,今年1月袁天凡獲委任為《信報》社長,但一星期後便請辭。

2005年,中國網通    宣布斥資10億美元    收購電盈兩成股權,成為電盈第二大股東。1年後,電盈主席李澤楷打算出售電盈股權給海外投資者,遭到網通反對,擔心外資控制本地電訊資產。後來「紅籌之父」梁伯韜    出價收購李澤楷持有的股權,每股作價6元。當時本地傳媒窮追猛打,要求梁伯韜披露收購的資金來源。後來要新加坡    的監管機構出手,才迫使梁氏公開他曾向李嘉誠借款5億元的事實。李嘉誠旗下的慈善基金,打算動用48億港元,購入電盈股份。整個收購計劃,最終被盈拓小股東否決。

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    ,像電盈一樣同時經營電訊與廣播業務,透過慈善基金名義入股電盈,可以迴避跨媒體擁有權及《電訊條例》的規管。同樣,李澤楷以信託基金管理電盈媒體,因此他入股《信報》,被廣管局    裁定並無違反《廣播條例》中有關跨媒體擁有權的條文。去年11月,電盈大    股東提出私有化計劃,將鬧劇延續下去。

李澤楷對電盈各董事及高層有情有義。吞併香港電訊後,即使電盈虧損超過1300億元(見表2),但董事及高層的薪酬卻極之豐厚,先後製造多位「打工皇帝」,千萬,甚至億萬富豪。連合併後被投閒置散的張永霖    ,據聞亦可以分得4000多萬元(見表1)。今次電盈私有化若能夠落實,相信各董事及高層的花紅及酬金會更加豐厚。難怪他們都十分賣力,為大股東服務。

曾經出任電盈的董事及高層,不少是前政府高官,在官場商界兩面走;或者是所謂商界「精英」及財技高手,在社會上有「名望」。他們不時在電台及報章發表意見,「大談」商業道德、良好的公司管治;又教人要「貧賤不能移」,應視「富貴如浮雲」。個別人士亦有被邀請到高等院校講學,教育我們下一代。真不知道他們講學時,如何向學生解說電盈這個商業案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