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the title suggests, you won't find anything here that will make you sorrow. Certainly our world is far from perfect, but that won't prevent us from viewing every thing positively. Drop me a line, but don't use real name. You're my good friend and I know who you are.
18 August 2011
29 March 2011
快樂源於自信、智慧的積聚
七老八十才屆人生快樂巔峰?英美不約而同有此研究結果,指人到中年確實萬事憂,但45歲後則柳暗花明,若健壯且不愁經濟,晚年多會邁向更歡樂美好的人生。
青蔥歲月是人生最快樂時段的傳統概念,已遭學者推翻。倫敦大學學院生物學教授Lewis Wolpert分析,我們在少年十五二十時只屬「一般快樂」,踏入中年須承擔事業、家庭的責任和壓力,快樂感開始減少。至40歲是個里程碑,往往被視為從人生高峰逐步走下坡;然而45歲左右峰迴路轉,開始變得開懷樂觀,並持續到七、八十歲達到高峰。長者某些能力如運算等雖漸衰退,語文及決策力則隨著大腦成熟而增強。更快樂是源於自信、智慧的積聚,也懂得切斷不快樂源頭。
美國國家科學院對34萬人的調查亦發現,幸福感從年輕時代逐漸減少,至年近五旬又開始增加,而快樂持續增長,到85歲達頂峰;研究指,健康和穩定經濟是老人的快樂保障。
(quoted from am730)
09 August 2010
法律外判激增,對誰有害?
信報今天報導,法律外判激增,歐美各國的律師湧入印度;我不知道下一站是否中國。
法律外判可以減低成本,對客戶有益,但對印度的律師培訓和整個法律行業的發展,卻有極壞的影響,因為這些大量而簡單的法律事務,根本不能鍛鍊新出道的律師。回想以往,要不是我在年紀輕輕時已嘗過兩晚通宵處理全香港當時金額最大的上市公司清盤案、全香港金額最大的物業專業彌償案、和一宗成功推翻下級法院判決的終審庭案件,我現在如何有信心領導我的團隊工作呢?我擔心法律外判會影響印度年輕律師出頭的機會,簡接阻礙印度本土法律界的發展。
信報 2010年8月9日
印度承包的離岸外判業務有新發展。最新調查顯示,由於歐美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律師事務所在巨大財務壓力下,必須降低成本及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將工作外判到成本較低的離岸公司。在此情況下,印度乘勢而上,法律外判公司及營業額均告大幅增長。而歐美不少律師亦不再視到印度工作為畏途,爭相到該國求職,謀求事業上的發展。
印度法律程序外判(Legal Processing Outsourcing,LPO)的發展出現飛躍,可說完全是拜金融危機所賜。以往歐美經濟興旺期間,大企業在處理業務交易、併購或訟訴等法律事務時,給法律事務所一擲千金可以臉不改容。但受到金融危機打擊後,這些企業為法律事務支付的金額不再沒有上限。為此,法律事務所亦必須設法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
在此情況下,將工作外判到印度,成為歐美法律事務所的首選,因為當地工資低廉,收費只及西方事務所的十分一至三分一,同時又擁有大批年輕及英語流利的律師。據印度行業顧問公司Valuenotes最近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該國承包外判法律服務的公司數目,從2005年的40間,迅速增加至去年的140間,營業額則從2006年的1.46億美元,預計增長至今年的4.4億美元,並在2014年進一步飆升至11億美元。英國雜誌《經濟學人》(Economist)表示,印度法律外判業的強勁增長,顯然受到經濟衰退帶來的法務成本控制壓力的驅動。
分析指出,西方律師事務所將工作外判到印度,確有實際需要。他們在本土接受客戶委托,將工作分割為多項任務,然後將一些繁雜耗時的法律事務外判給印度的離岸律師處理,身處歐美的律師只需對工作流程進行監督和審查。外判的內容包括開庭前的法律調查、撰寫法律摘要、證據核實、審查合約、案例分析等。這些都是較為初級的支援性和協助性的業務,而印度外判公司聘請的律師,大多是具有在歐美國家留學經驗的回流律師,對批出任務國家的法律制度有充份掌握,又能熟練地用英語工作,因此完全可以承包有關工作。
另一方面,由於時差的關係,西方律師事務所可以不分晝夜地進行工作,例如事務所接到一份緊急任務,在開庭前要對案件材料進行審查核實,或為商業談判準備預選合約方案,歐美的事務所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後,可以將剩餘的任務外判給在印度的離岸律師,此時印度正好是白天。歐美的律師可以安心地休息,待翌日醒來時,印度的律師已將他們所起草的文件或審查妥當的合約傳送回歐美,讓後者可以避免加班工作,但同時又能及時完成任務,而且成本不單沒有增加,甚至可能減少。
西方公司為節省成本而將業務外判,已非新鮮事物。但一直以來,外判的業務主要是低技術及低附加值的工作。隨着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漸上軌道,業務外判開始出現向高技術和高附加值工作轉移的趨勢。不單如此,就連西方國家的專業人士亦被迫順應潮流,有愈來愈多人移居到這些新興國家,尋找管理層或顧問等工作職位。
《紐約時報》上周報道表示,西方律師遷移到承包外判工作國家的情況雖然未成熱潮,但隨着傳統法律事務所外判的工作愈來愈多,有關情況亦勢將出現改變,因為在外判公司擔任最高管理層工作的薪酬,完全抵得上在美國主要都會區中型律師事務所的待遇,但在印度的生活費卻遠較美國為低。為此,一名在印度法律務外判公司Pangea3擔任總裁的美國律師麥波林(Greg McPolin)表示,他們收到來自美國律師的求職申請,已多至不知如何應付。
歐美律師近期改變觀感,願意放棄留在本國,移居到新興國家就業,主要原因是認為可以掌握機會管理人員,以及建立自己的事業。
分析指出,在美國縱使是從事最基層的法律事務律師,亦要為其教育及學位繳付至少10萬美元的學費,再加上三年的實習,以及數以千計美元的律師資格考試和輔導課程費用。由於在成長過程作出了巨大的投資,因此許多畢業生都不願意到新興國家工作。
不過,隨着歐美國家受到金融危機衝擊,許多律師事務所被迫收縮規模及削減員工,律師職位亦逐漸在市場上消失,剛畢業的律師若堅拒外流,將來有可能後悔莫及,因為待經濟好轉後,大多數法律工作已外判到印度等新興國家,令他們始終無法脫離失業大軍。與其到時追悔,不少歐美律師開始及早到新興市場發展,並且可藉機一展抱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自2006年起移居印度的美藉律師惠勒(Christopher Wheeler)表示,從許多方面觀察,他在印度的工作較在美國的有更高回報。他在美國時,是紐約州的助理檢察官,主要工作是到紐約市的法庭內爭辯。但到了印度之後,卻負責管理一隊為數一百一十人的印度法律團隊。他表示,若是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地庫內與十五名僱員工作,這當然不會令他感到興趣。但現在要他建立一個擁有五百名僱員的辦公室,那真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挑戰。
歐美社會對於將法律工作外判到印度等新興國家,目前仍然存在極大爭議,但一些已經移居到外判公司所在國家的西方人士,卻感到義無反顧。
外判法律工作到新興國家所引起的其中一項最大爭議,是此舉可能影響歐美年輕律師的成長,因為他們將失去在簡單法律事務中鍛鍊的機會。不過,支持外判的人士卻認為,簡單的法律事務不能鍛鍊新出道的律師。印度著名法律外判公司CPA Global的美藉總監庫珀(Leah Cooper)說,她作為年輕律師在資料庫翻查資料時,就沒有學到任何知識,並因此認為,歐美國家應重新思考訓練律師的方法。
庫珀曾是力拓(Rio Tinto)的法律總監,於今年初辭職轉投CPA。她在去年將力拓法律事務部的大部分法律流程工作都外判到印度,並因這個大膽創新的舉動在西方法律界聲名大噪。她一直大力推崇將文件審查等初級法律工作外判,因為離岸外判公司確能提供非常良好的服務。她表示,外判是法律服務的未來出路。
另一美國律師亦表示,律師的90%工作是法律研究和起草法律文書,這些工作都可以離岸外判到印度。他指出,在美國僱用一名律師是非常重大的決策,但在印度卻可以一口氣僱用十名律師,並即時對他們進行培訓。
不過,亦有一些富經驗的美國律師認為,培訓印度人員面臨一定挑戰。一名業內人士表示,印度員工書寫的是華麗的英式英語,但這並不適合法庭需要,他們必須從美國本土請來一名持牌律師,專責對印度員工進行合約起草、審查和研究方面的培訓,教導他們書寫乾脆利落的短句,並形容這有如一個放棄過去知識和重新再學習的過程。
11 July 2010
Sunny-day friends and Rainy-day friends
This article is adapted from Lamont's blog - Uphill Idealis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riends in the world: Sunny day friends and rainy day friends. There are lots of people that we define as friends, but they are really acquaintances.
Two men were out hunting. Suddenly one yelled and the other looked up to see a grizzly charging them. The first started to frantically put on his tennis shoes and his friend anxiously asked, “What are you doing? Don’t you know you can’t outrun a grizzly bear?” “I don’t have to outrun a grizzly. I just have to outrun you!”
This story is funny, but it does help define the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a rainy day friend and a sunny day friend. The sunny-day-friend is more concerned with watching out for their own health and wellness, than their friends’ well-being.
On the other hand, a rainy day friend is willing to take risks, work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and sacrificially care for the needs of another person.
Rainy day friends are the ones who listen to us when life is difficult, and remain faithful in friendship and relationship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urns their back to us. The scriptures give us some excellent examples of sincere friendship, but God’s desire to connect with humanity is beautifully expressed by the account of Abraham and God in Genesis 18 and Jesus and humanity in John 15. In Genesis 18, you will find a picture of God (in the form of the complete trinity), coming to have a meal and spend time with Abraham. Abraham has been called God’s friend.
James 2:23 23 and the scripture was fulfilled which says, “Abraham believed God, and it was reckoned to him as righteousness”; and he was called the friend of God. Abraham’s relationship with God mirrors God’s desire to be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l of his children.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only available to Abraham, but it is available to all of us today. Is God your friend like Abraham experienced?
In John 15, we find that God’s intention all along was to be our very best rainy day friend. Jesus not only speaks of the value of sincere friendship, but also exemplifies it by the risk, challenge and sacrifice of his actions. God allowed Jesus to sacrifice himself for humanity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friends of God. God is purposefully reaching out to us in his actions and words.
God introduced himself to Abraham in Genesis over a meal and conversation, Jesus created a roadway to God by his ministry and ultimate sacrifice described in the gospels and the Holy Spirit continually supports, promotes and provides the basis necessary to build relationship with God. (Ephesians 2:17-19)
Sometimes we encounter obstacles in friendships. How about Abraham and God? What even could have become a blockade for Jesus in his befriending of humanity? Thankfully, Jesus did not allow the potential barriers to keep Him from pursuing and committing Himself to people in sincere friendship. The question is: ‘are we living in relationship – true friendship with God – or are we allowing barriers to get in the way?
Reflect today on the condition of your relationships. We can choose to bring the barriers out into the light of God’s perspective or we can choose to remain by ourselves. Sincere friendship is precious, rare and risky. Friendship requires: Agreement, loyalty, dependability, support, and sacrifice.
God follows through and is the most sincere friend a person could ever have. Will you be God’s friend? Will you be a friend to the friendless?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a gift of relationship with God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share that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God is and always be our best rainy day friend.
God does more than talk about sincere friendship. God is the sincere friend. God was willing to seek after and meet with Abraham and through Jesus’ work on the cross – God still seeks to be friends with us. Sunny days are beautiful, but real friendship is tested in the storms of life.
09 June 2010
日本企業為什麼罕見富士康連續跳樓現象?
我不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但最近讀到一篇文章,由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官文娜寫的,很有參考價值,現節錄如下。
其一,當下的「減壓」。比如,每一個工作時間段(一個連續工作時間段)中間一定會有15到20分鐘的「停線」(關機)休息,公司備好免費的茶水,一塊小小的點心,讓員工可以休息、上洗手間,僅就這十幾二十分鐘的「調休」,可以立即紓緩當下的身心壓力。此外科長、室長,車間裏的班組長和「線長」經常在下班後與屬下員工去吃飯喝酒,還會定期如櫻花時節、每年8月份的盂蘭盆節以及每年年末的「忘年會」和新年會與屬下員工及家屬外出旅行,藉此溝通交流,拉近距離,紓緩緊張和壓力,這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可是在不同文化下,我們很多人無法理解,卻誤認為日本的員工下班後還要陪老闆喝酒。相反在日本,妻子如果看到丈夫每天下班馬上回家,就會認為丈夫在單位沒有人氣,被人嫌棄,沒出息。
日本公司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在17、18世紀早期的家族企業中已有例可循。日本住友企業1750年的家法明文規定:新舊員工一律平等相待,並要特別關照生病的員工,否則就是對企業、對老闆的不忠。可見日本生產線上「家長」式威嚴管理之外,作為「家長」還有關愛「子女」的一面。我們的企業對員工就缺少那種對子女的「關愛」。要注意的是這種關愛絕不是文字和語言上的,而是與上文所說的具體行為相呼應的。
其二,日本企業持續發展有「三大寶」:「終身僱傭制」,給員工以終身的安全感和歸宿感;「年功序列制」,在經濟上和職務上有明確的、可望可及的期待;「勞動組合」即員工自己的工會,任何一個企業,都一定會出現勞資衝突,工會的作用就是代表員工與資方交涉,在交涉中時有罷工這樣相對激烈的衝突出現,特別是每年3月底、4月初日本新舊年度交接期,都會有「勞動組合」組織的罷工,叫「春鬥」。這是一種正常的員工抗爭,與富士康年輕員工無奈之下的跳樓自殺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近年筆者查閱日本住友史料時,就曾看到一本厚厚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勞動組合」組織的所有罷工記載。
這裏要說明的是,19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不景氣,一直看不到回升的迹象,於是在小泉純一郎 內閣時期,日本一度轉向學習美國 ,廢除日本企業管理文化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勞動組合」「三大寶」,可是很快社會治安出問題,看不到希望、沒有未來的人開始煩躁不安,無目標的殺人事件時有發生;公司出現新員工的頻繁「跳槽」,公司上層開始抱怨員工的跳槽,不僅損失了培養人才的費用,還常常出現技術人才不濟。於是近年來日本社會又出現回歸日本本土企業文化的趨勢,2008年3、4月筆者到日本出差,正值新舊年度交接期,各新聞界報道企業正式員工(終身制員工)的比率上調的新聞頻頻出現。今年4月關西地區的一個大企業的社長就公開宣布公司全面恢復「終身僱傭制」。
分析日本企業文化的「三大寶」我們可以看到對下屬員工人文關懷的核心在於對員工人格的尊重。筆者今年1月曾拜訪住友法人財團的常務理事宮川康雄和另兩位部長,當我問及日本企業是如何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心時,宮川回答只有兩條:一是我們實行「終身僱傭制」;二是我們尊重所有員工。這種尊重首先是讓員工在你的企業裏感到安心,有歸屬感,能看到未來,看到希望。
02 June 2010
友誼
這是陳頌紅在信報2010年6月2日寫的文章,其中對友誼這問題提出了特別的觀點,節錄如下:
根據英國一項調查,成年人平均擁有十四個感情比較好的朋友,雖然感情深淺有異,但是大都是可以友誼永固的一輩子好友。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下,不變的友誼令人抓住了安全感。不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 University)社會學家Carol Smart指出,友誼同時會令人感到壓力、憤怒和帶來損害性的創傷。不過友情跟愛情不同之處是:當愛情走到盡頭,男女其中一方總會提出結束關係的建議,放生自己、放生對方,從此生生世世,各不相干。但是友情即使到了不再親密、不再有趣的地步,當時人都很難坦率地提出絕交的決定。即使感情不再,大家選擇做的,就是什麼也不做,讓它自我腐化,自行毀滅。因為友誼的道德範疇很強,直接提出絕交的一方,多數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出賣友人。而被拋棄的另一方,亦會有長時間的自我懷疑和感到被背叛、被傷害。Smart認為,對於尤其重視同性關係的女性,要她們主動提出絕交,幾乎是天方夜譚。加上女性向來喜歡跟好友分享最私密的心事,好友間知道的事情,絕對會比親人,甚至丈夫知道的更多。如果關係不再,她們會擔心自己的秘密得不到保障,處於被公開的危機中。所以,寧願採取逐漸疏遠的手法,由得那段友情不清不楚,都不想一手摧毀它。
29 December 2009
再見2009年
16 September 2009
女人心、海底針?
陳頌紅
(節錄)
我曾經在港鐵車廂中親眼看到、聽到一對情侶有以下對話。女的質問男的:「為什麼你真的沒有買手信給我?」男的愕視她:「是你自己跟我說的,我出外公幹一定夠忙了,不用再花時間買東西給你。」女的說:「我這樣說是想你覺得我是一個很體貼的女朋友。若你是想念我的,無論你有多忙,也會騰出一點時間去買東西送我。」男的顯得不耐煩了,「既然你根本是想我給你買手信,就不必扮成很體諒似的。真令人莫名其妙!」女的尖起聲音道:「因為我以為無論我說什麼,你都一定會買東西送我,為什麼你不懂我?」
有時候女人的確很難懂。2009年一月號的《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刊登了美國印地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男人,甚至女人,有時的確很難理解女人的想法。研究人員讓五十四名男女受試者觀看二十四條極速約會(speed dating)的錄影片段。然後受試者要回答「你認為片段中的男子對那女子可有興趣」以及「你認為那女的對男的又可有興趣」兩條問題(答案早由片段中的男女提供)。結果並不出乎意料之外,男女受試者都可輕易猜到片段中男子對女子有沒有興趣,但反過來要猜片段中的女人心事時,女受試者的成績略高(但也不全對),本身在拍拖或同居中的男性受試者,成績比其他單身男性受試者好一點。大部分男受試者基本上都是一頭霧水,看不懂女人到底想怎樣。
研究人員指出,約會的背後,女性有一種生物驅策力,是要找一個她們認為最好的配偶。為了保護自己,她們會表現得模稜兩可,甚少在短時間內表現出心裏面真正所想。這樣一來,男性便得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討好她們,她們便可以趁機了解對方。這種心理已化成潛意識應用在生活上,所以女人心才會有如海底針。
03 September 2009
甚麼是重要? 甚麼可以妥協?
2009年9月3日信報
什麼是重要的,什麼可以妥協
鮑慧兒
Annie 是我的中學同學,本來書念得不錯,但家裏經濟情況不好,她是大女兒,中學畢業後選擇走進社會,幫助弟妹完成學業,弟妹完成了大學各自找到了工作後。 Annie感覺自己責任完成,找了一位很有上進心的男友結婚,我們同學都為她高興。
結婚幾年,兩口子決定自己創業。他的老公主外,負責發展業務、銷售、客戶關係;她主內,負責一切文書、行政、財務、人事管理等事務,她老公做事大膽,對他們的行業有深厚的認識,雄心勃勃,決心要做一番事業。
像一切創業的人一樣,初時做得很辛苦,但一年一年下來,他們的努力開始得到回報,那時是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他們的公司坐上這經濟快車,生意愈做愈大,Annie工作還是很忙,跟很多創業家一樣,她與老公很多事仍然親力親為,錢沒時間花,就買名牌衣服、珠寶,走出來活脫脫的像一個闊太太一樣。
我們女同學都開玩笑地跟她說,我們真笨,念什麼大學,應該學她一樣,專心挑一個會賺錢的老公就好了。Annie說,不要忘了我可不是坐在家裏享清福哦,我每天工作的時間比你們還長。我老公是二十四小時都諗着生意的人,回到家,想到什麼點子,什麼跟公司有關的東西,就要找我說,可能的話,他恨不得我立即開始做,經常凌晨還不能上床。到外地見客,他見完客就回酒店,甚至直接到機場!什麼景點也不去,飯也是在酒店裏吃,悶死人。以前未嫁的時候,還可以去旅遊購物,現在經常出門,但東西都是在香港買的。我不知多羨慕你們,可以結伴旅遊,有空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都安慰她說,你老公現在是拚搏期,老了應該會不一樣,退休後再玩也不遲,Annie說,希望是這樣吧!
但人是會變的。Annie的老公,五十歲一過,就發生了中年危機,竟然「搭上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客戶的女員工,那位女員工一心要「坐正」,竟然跟Annie說希望她「讓路」。Annie是一個脾氣硬的人,其實這麼多年來,她也開始感到與老公在性格、喜好、價值觀上差距愈來愈大,經不得這些刺激,而且對她的老公也死心,就跟她老公說,我們離婚吧!
他老公沒想過要離婚,對他來說,他跟那個客戶的女員工玩玩而已,沒有打算娶她。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想過要與誰,包括他的老婆Annie「分身家」,他認為,生意這麼成功,他們賺這麼多錢,都是他「叻」有生意頭腦。Annie只是「跟着他的意思去執行一些內務工作而已」。如果Annie要離婚,他會給她一筆錢,大概等於他們兩夫婦財產的20%,這客觀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對他來說是很慷慨。孩子可以跟Annie。
Annie一聽,非常生氣。她認為,她與老公一起創業,一起打拚,創業的資本其中一部分也是她奔走下取得的,雖然公司的股權大部分屬於她老公,但在公在私,她都應該取得他們公司與他們共同財產的一半。兩人為此爭持不下,鬧得很不愉快。
Annie跟我吃午飯,恨恨地說:「我已經決定跟他法庭相見。我已經找了香港最有名打離婚官司的律師行,他們說可以幫我爭取,我已經付了他們一筆費用,準備跟他拚到底!」
我從來沒見過Annie這麼憤恨。我問她:「你還愛你老公嗎?」Annie說:「唉,你不要誤會,我不是因為還愛他,要報復他才這麼做,律師也問過我這個問題很多次,我回家真的想了好久,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我是真的對他沒有什麼愛了。我這麼做,是感覺他欺人太甚,他是negate了我過去二十多年對公司的貢獻,把我貶低到好像一個他秘書的地位!」我或者對客戶沒有他那麼行,策略沒有他那麼準,但是沒有我在背後打點,他生意也不可能做得這麼順利,這麼成功備!我還是他老婆,在公在私,我都應該拿他一半的錢!」
我問:「你是要他賣掉公司把錢分一半給你嗎?」Annie說:「不,坦白說,公司我有份建立起來,我不希望因為我們的關係,把自己的心血拱手送給他人,這對員工也不好。我其實做了這麼多年也累了,我想退休,拿了錢,好好享受一下人生,環遊世界,做一些自己喜歡但以前沒有機會做的事。公司是他的命,就讓他繼續經營下去吧,他會做得好的。我跟律師談過,準備找第三方來為公司與我們的共同財產估值,他給我估值的一半就可以了。他可能要用其他一些投資來付我的一半,但不會危害到公司的財政。」
我問:「律師怎麼說?這官司要打多久?」
Annie說:「他一定不會這麼輕鬆容易的給我錢。律師說,我們準備兩年吧,兩年後,應該可以解決。」
「剛才你說,打官司會讓你感到厭煩,大家互相攻擊會讓你感覺醜惡,你未來兩年的心理生活不會好到哪裏去,而打官司會讓孩子為難,也是你不想看到的,是嗎?」
「是,你的總結沒錯。」
「那你有什麼其他選擇呢?」
Annie 靜下來,沒有說什麼。
我說:「好像你要一半錢,是你們打官司的主要爭議點,是嗎?你要一半,他不肯。我明白你的看法。我們是老朋友了,所以大膽地說幾句話,目的都是希望你開心。孩子不用為難。你有沒有想過其他觀點。比如說,如果你不跟你老公結婚,你的生活跟現在的你會有什麼不同?」
Annie想了一回,說:「首先我沒有我兩個寶貝兒女,他們是joy of my life。其次,如果我還是打工的話,我可能沒有這麼多錢,可以有現在這種生活。 當然我也有可能嫁給另外一個人,有另外一個家,有多少錢,但有現在這麼多錢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決定有沒有改變呢?」
Annie 沒說什麼,我也沒有逼她,這是需要她自己想清楚決定的。
一個月後,Annie打電話給我說:「我剛從律師樓出來,簽了協議離婚書了,現在我真的自由了。」
我問:「拿到的錢你滿意嗎?」
Annie說:「比他開始說願意給我的多,但跟50%還有一段距離,但我不希望浪費時間心力跟他吵,更不希望孩子們為難,好像你說的,我拿到的比很多人窮一生打工都不會賺到的錢,這些錢足夠我好好地度過我以後的日子,我就算了吧,放他一馬!好了,出來吃飯吧,我請!」
03 June 2009
男女能有純友誼關係?
以下文章提到的研究,我真的不知道研究辦法如何。April Bleske-Rechek在網上發表了簡報:
摘錄:2009年6月3日 信報
陳頌紅
"在電影《九○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中,比利基斯圖(Billy Crystal)跟美琪賴恩(Meg Ryan)在紐約初相識時曾經就「男與女不可能成為朋友」發表偉論。他認為只有沒吸引力的女人才可以跟男人成為好朋友,否則男人總是希望跟一個有吸引力的女性朋友再進一步,所以兩人沒可能一直保持純友誼關係。導演Rob Reiner曾經在《紐約時報》一篇訪問中也強調這個電影主題,男與女的友誼關係,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之後,一不發生性關係,一不疏遠,絕不可能發展成為既親密而又沒被對方吸引的好朋友。
去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就男與女能否有柏拉圖式友誼,對兩個年齡組別的男女(分別是十八至二十三歲,以及二十七至五十二歲)做了一個研究。調查發現,較年輕的一組女性,當她們處於熱戀期,會更抗拒跟另一位異性發展友誼關係。如果當男女雙方都有伴侶,這個組別的女性便認為大家更沒可能成為異性密友。不過對於這一組別的年輕男性來說,無論本身有沒有女朋友,都不影響他們對異性好友的渴求。至於年齡較大的一組,尤其是中年人,對異性友誼就比較開放。而無論哪個年齡組別的女性都認為,異性友誼會令生活變得複雜,如果不小心處理,很可能會破壞自己的愛情,所以不值得。而受訪的百分之四十五女性認為,她們的伴侶是不會認為異性友誼像清教徒一樣的潔淨,所以一定會帶來煩惱。
負責該項研究的April Bleske-Rechek指出,擁有一個有吸引力的異性好友,或者擁有一個能令我們自己更覺有吸引力的異性好友,會令我們感到洋洋得意,也更能肯定自己的魅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維繫這樣一段異性友誼。至少有小部分的人會覺得,擁有一個條件不錯的異性好友,會是一個後着。當現存愛情關係不能開花結果,仍有一個可以給予無限支持,甚至感情撫慰的強大後盾。不過研究也指出,如果你覺得跟那位異性好友的關係愈密不可分,你愈享受跟對方一起的時間,那麼,本身的愛情便已經走到岌岌可危的階段了。"
16 May 2009
與曹仁超對話
M:Milk
C:曹仁超
M:你在1948年出生,又是一個BABY BOOMER(戰後嬰兒潮)的受訪者了。
C:以中國人來說,我差不多算是最早的BABY BOOMER。在四八、四九年左右,國共內戰已到尾聲,爺爺支持共產黨,將資金搬回上海,而那時候我老竇(爸爸)在香港做生意,她到上海娶了我媽媽便回香港,我在上海出生的。五○年左右,大陸「抗美援朝」,而當時我們家族主要做煙草代理生意,抗美援朝將我們由「愛國份子」變成「黑五類」;加上當時聯合國宣佈對中國禁運,煙草到港後未能運去內地,再死兩錢!
此舉對我們是雙重打擊,爺爺覺得勢色唔對,便叫媽媽帶我到香港避難三個月,於是我在三歲來香港,那才第一次見到爸爸,也不懂叫「老竇」。老竇為了氹我叫他,帶我到告羅士打大酒店(即現在的LANDMARK置地廣場)聽演奏食西餅,那時代食西餅是很「得人驚」的事情,還有食呂宋芒、上山頂…幾乎所有香港最高級的享受,都由老竇帶我去試過。他最初以為我只在香港留三個月,所以花了很多錢氹我,第一年大約花了五千港紙,大約是現在五十萬元購買力吧。後來發現我們回不了大陸,加上生意一落千丈,老竇開始酗酒,後來爆血管,再之後便過身了。我懂事時,家裡便開始變得貧窮,你可以想像我的六十年代,什麼穿膠花、油公仔、剪線頭、跟車送可樂等我都做過。
M:這種貧窮背景對你有很大影響呢。
C:坦白講,我小時不知道自己貧窮的,身邊所有小朋友都一樣,我常以為「冇飯食」先算窮,我有飯開又怎叫做窮呢?其實老竇留下小量積蓄給我們,媽媽亦很小心運用,所以我從未試過冇飯開,真正貧窮的日子不算很長。
M:那麼你從那時開始有窮的感覺?
C:現在回看,是因為太多朋友話我窮,我才知道自己窮。我認為問題在六三年老竇過身之後,他的朋友一而再地告訴我,其實我很窮。以前我常到茶樓飲茶,去食西餅,但現在不能,為什麼呢?我發現別人家裡有雪櫃、電視機,為什麼我家冇呢?因為冇錢,爸爸的朋友告訴我,因為我死老竇,很窮。窮的感覺是他們告訴我的,I WAS TOLD。最令我感受到的,是別人對窮人的歧視眼光,甚至不准許自己的女兒和我玩,怕她愛上我這個窮鬼。
M:那時代找工作容易嗎?
C:也不容易的,可以講,每個時代都有其艱難。在六十年代,找一份工作要有舖頭擔保,人浮於事,找工作並不容易,不是想做就有工作的。我在六七年中學畢業,暴動之後更難找工作,那時有工廠便做,冇就去穿膠花釘珠仔,住板間房、有飯食便行。反而我覺得現在要找工作的話一定找到,不過你們較揀擇而已。(M:以前你們的目標是搵食,現在我們的目標是發達嘛!)對啊!我曾經寫過:我們那時是搵食艱難、發達容易;現在社會是搵食容易、發達艱難。
M:現在越來越多人醉心投機,我不認為那是投資,而越來越少人工作生產,你認為這樣的社會沒有問題嗎?
C:我認為社會是圓形的,例如美國戰後四九年大衰退,有工做便很開心了;到五十年代開始興旺;到六十年代美國進入所謂繁榮期,有飯食有屋住,有安定的工作,連汽車都有,但看不到前路,所以到六十年代後期出現胡士托、頹廢派、吸毒問題等,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是美國迷失的二十年。(M:那香港的情況呢?)香港的五、六十甚至七十年代類似美國戰後,是貧窮時期,大陸不斷有廉價勞工湧入搶飯碗,老闆絕不會加你人工,窮人永遠是窮人,只有寄望下一代受教育,能夠成為香港的中產階級改善生活;(M:現在的香港類似美國的七、八十年代?)對,香港在八、九十年代至現在經歷了三十年的繁榮期,我們受過教育、有學問,而班鬼子佬(外國人)一步步撤離香港,我們對上沒有CEILING,我們REPLACE了他們的位置兼夾享受了香港的全盛時期,我們由貧窮階級進入中產階級,叻一點的更能發達!
M:那我們這一代後生的又如何?
C:但問題是,當這班人坐上中產階級的位置之後,後來的一批如何上位呢?現在你們上來,已經有我們百幾萬中產階級坐晒位,我們不會讓你們上來的!這情況類似七十年代的美國,而到八十年代後期上位的都不是中產階級,講的是INNOVATION、互聯網,二千年講的是INTERNET世代、X GENERATION。不過香港沒有X GENERATION,香港社群只得幾百萬人,如何建立互聯網呢?美國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因此能建立互聯網。
M:對啊!有年輕人投訴上一代霸著位置不讓年輕人上位呢!
C:點解我要讓個位出來?!對不對?我這個位置月入十幾萬,坐得好舒服,點解要我走啫?!我不單只不走,更專登不讓你上來!因為我沒有責任讓你上來的,這個位坐得我好舒服嘛!
M:你們那代人掌握了成功的方程式,上了位後便不斷重複流水作業,結果令到很多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呢。
C:對啊!日本也一樣!九○年代到現在都是,上一代霸著位置,死都唔改,硬係不讓你上來,所以有「望窗一族」,不過我見到日本開始有所改變了。(M:我又看不到香港年輕人凝聚了什麼力量出來呢。)所以我常說東方人有「奴性」問題,上一代人阻著,為何不反抗呢?另找商機呢?美國新一代找到互聯網、SOFT WARE、3-G、BIO-TECH等我們不懂的產業,打低美國既有的中產。當然,這班人又重複我們所做的,霸著位置,壟斷,不讓後來的上位,KILL YOU WHEN YOU ARE BABY!互聯網開始出現霸主時代,類似美國六、七十年代,我相信下一代又要用十多二十年時間去抗爭了。
M: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或者未能去抗爭,你會否認為是因為我們渣斗?
C:對!為何我們可以隊冧班鬼子佬取代他們,而你們不隊冧我們呢?(M:渣斗之處在那裡?)唔敢隊冧我地囉!我在七二、七三年已經在《明報》寫文章:「鬼子佬滾回老家去!」因為將來是我們的,JARDINE?WHO ARE YOU?WHEELOCK?WHAT'S YOUR NAME?HUTCHISON?乞人憎呀!我在七十年代已經預言三行時代結束,十大地產商時代來臨,我們要做HERCULES(神話中的大力士),只要讓我們雙腳著地,連地球都能抬得起!所以我們兩腳著「地」,利用香港的房地產,就可以隊冧班鬼子佬!那年代讀大學的精英,畢業時便曉得「GOOD MORNING!SIR!」、「YOUR MOST OBEDIENT!SIR!」,六十年代大部份精英最大理想是守規矩做公務員,但最後被我們這班反斗星打低晒!我們這班不服從的,有錢便買地、冇錢的買地產股,最後成為贏家,身家比他們多得很呢!我們憑著香港的房地產撈了一大筆,叻的就像李嘉誠,而這遊戲自七十年代玩到一九九七年,然後再冇新的地產企業出現,亦不能再以房地產創造明天了。
M:你所講的利用房地產的HERCULES,不單只隊冧班鬼子佬,仲隊冧埋我們這班下一代喎!因為你們碌卡碌埋我們那張啊!
C:不是你們,是四代人。第一,我們冇樓的上一代;第二,我們這一代冇樓的;第三,下一代冇樓的;還有大陸出來冇樓的。所以有四代人做我們的奴隸嘛!我們一代人搵了你們四代人的錢嘛!(M:呀~Orz…)做乜你們這代人咁蠢,仲被我們呃!一出身便整個龜殼你孭,爬下爬下,你做乜孭個龜殼呢?(M:呀~Orz…)「孭個龜殼做蝸牛」是我們SET出來的RULES嘛!點解一定要遵守我們的RULES呢?
M:即是說我們自小接受你們的教育,要尊師重道、便宜莫貪、沒有不勞而獲、要守規矩,然後一出社會便上了你們的當呢。
C:對啊!要不是哪裡來四代人養我們一代呢?有些學校提倡什麼知識博大、性格優雅,講出來堂而皇之,但對出來社會做事可能沒什麼幫助。我可以教你的,不是你的人格會否優雅,而是「如何在不犯法的情況之下發財」,這其實是大學應該提供的教育,但這些都不能公開,說出來便會被責罵為「衰人」。欺負弱小,我每日都做:回家食飯,食魚、牛、豬…這個世界永遠都是有智慧的動物食冇智慧的,「死蠢」就當然被人吃掉,但是,這些都不能寫進我的投資日記嘛。(M:你們那一代人講一套做一套,還教我們做隻死蠢的豬呢!我們徹底地被整了!)作為農莊的主人,WHY SHOULD I TEACH THE PIG TO SING?冇理由教隻豬去唱歌㗎!只要你們聽教聽話、乖乖地做豬仔,那我就有豬肉吃了!對不對?聰明的人要THINK OUSIDE THE BOX嘛!要超越上一代,就不要一味聽教聽話,永遠成為上一代的COPY。
M:今時今日在香港可以不買樓不買股票嗎?
C:你也可以去上海玩嘛~到了大陸的時候,你在社會上層,九七年後在大陸面對的環境,就類似我們在七十年代面對著你們。這個世界一定會有上層與下層,你在上層便成為既得利益者,唔好運在下層的話,你便是被剝削那班。這世上無論什麼制度都有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我們這一代人是剝削者,而你們是被剝削者嘛!就算是我比你勤力工作,我的財富最多比你多一個開,何解現在我的身家比你多十個、一百個開呢?因為我在剝削你嘛!你不知道嗎?我八元買匯豐銀行股票然後一百六十元賣給了你嘛!我們這一代人的成就建基於你們身上嘛!
M:你對年輕人有什麼建議呢?
C:年輕人不反叛就冇資格做年輕人,我主張年輕人反叛的,但要知道這世界不是你玩晒,所以要PLAY ACCORDING TO THE LAW,要在法律框框裡面造反,最多被人家話不道德,但要做法律容許之下的事,即是做一個「合法而不道德的人」!你們有兩個方法。第一,就好像我們在六十、七十年代覺得唔服氣,「點解要去GOOD MORNING!SIR!」?於是我們就去玩一瓣鬼子佬不懂的,去炒地皮,最後會德豐(WHEELOCK)、和記(HUTCHISON)、怡和 (JARDINE)都輸了。你們為何不去玩一瓣我們不懂的?沒理由去葡京搵何鴻燊玩嘛!每一代人都要找突破點去隊冧上一代,你們這一代人連找破綻都不去想不去做,又如何突破呢?我們很多人的死穴是「恐共」,我們身光頸靚,不夠膽去大陸玩,而你們身無分文就應該去闖,這是第二個方法─將我們成功的方法拿去另一地方玩。今時今日的香港人一定要學懂兩件事:第一,ASSET ALLOCATION,資產配置;其次是STOCK PICKING,即揀股票。
M:我們在香港一定冇得玩嗎?
C:你們在香港一定唔夠我們玩,第一,遊戲規則是我們SET的;第二,我們在香港搵老襯搵了幾十年,財雄勢大;還有,「喂~阿曾、阿任,點睇呀?搞搞佢啦~整個勾地政策啦~」阿曾與我們是同一輩的,大家碌地沙玩大,我一個講唔掂,十個如何,我們是一群人,不單只這一群,連官都是自己人,都是同一代,都有共同語言的嘛!WE ACT THE SAME,WE THINK THE SAME!有默契的,我們信奉同樣的價值,「嘩~冒牌BEATLES來港!」便一窩蜂湧去聽了,我們都是聽THE BEATLES長大的一代嘛。
M:房地產一日在你們手中,一日都仍然由你們話事呢。
C:沒錯,房地產不跌,你們又如何上位呢?你們賺埋賺埋的錢只得三個選擇:第一個選擇─買樓,一炮過,供一世,條命賣給我們;第二個選擇─租樓,凌遲,每個月割一塊肉;第三個選擇─瞓街。你們跑不掉的,甫進入這個系統,就不斷被我們吸水,我們是SUCKER,大概由十個傻佬供養我們一個,所以我們必定很肥的,所以我們飲得起十多萬一瓶的紅酒,因為PAID BY YOU,NOT PAID BY US嘛!香港被我們DOMINATE,不單只房地產,是所有的都被我們控制了。
M:你們這班人的價值觀是「錢就是一切」,你覺得這是正確的。
C:炒樓炒股票有什麼問題呢?(M:全港市民都炒樓炒股票也沒有問題?)你們不炒樓炒股票,誰來接我們的貴價貨呢?我們的貨大部份在七、八十年代建立,在九十年代派給你們嘛!所以見你們在九七年接樓的時候,我覺得你們是傻佬,我們從每呎一百元炒至一萬元,炒了一百個開還接貨?!就算每呎四千元去接貨都是傻佬,每呎四千元都賺你四十個開!我太太說,我什麼都沒有,只是有錢;而你們什麼都有,只是沒有錢!我一直相信「錢就是一切」,但這一兩年開始覺得不是了。(M:為什麼呢?)有時都唔知賺咁多做乜,以我太太的理論講:第一粒鑽石就話嚇親我;第二粒鑽石,略有驚喜;第三粒,你應酬我嗎?第四粒,我覺得討厭;到第五粒鑽石,喂,搞搞新意思吧。現在班有錢已經多錢到癲癲地亂花錢了。(M:那就不要賺太多,漏一兩粒鑽石可給我們吧!)幹嗎要給你?而且這可不是我一個人決定,是一組人的決定。
《milk》雜誌 #406 2009年4月30日
http://www.milk.com.hk/magazine/
11 May 2009
Let's work, work, work ...
24 April 2009
小兒發燒出疹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報 2009年4月24日
筆者記起念醫科的時候,有一個口訣幫助記憶發燒及出疹的時序與病因。口訣如下:Very Sick People Must Take No Exercise。句子中每一個詞語開首的字母代表一個疾病名稱,發燒第一天便出疹的診斷排第一,即 Very 中的 Varicella,亦即水痘,如此類推;起燒後第七天才出疹的就是代號 Exercise 的 Enteric Fever,亦即傷寒病。
拆解這口訣密碼後,各字母代表的診斷如下:
V=Varicella(水痘)
S=Scarlet Fever(猩紅熱)
P=Pox(Smallpox,天花)
M=Measles(麻疹)
T=Typhus(斑疹傷寒)
N=No(沒有代表任何疾病)
E=Enteric Fever(傷寒/腸熱病)
當然口訣只作參考用途,最終斷症還得靠醫生的經驗和臨床診斷。
15 April 2009
貝多芬的耳朵
27 March 2009
小螞蟻大寓言
2009年3月27日
徐詠璇
每天,小螞蟻大清早便起床,快快樂樂的開工,認真做事。
她工作產量很高,十分愉快。
大主管獅子先生,赫然發現小螞蟻竟沒有人監管。他想:如果沒人管她也可以出產那麼多,有了監管豈非可以產量更高?於是他聘請了蟑螂。蟑螂有豐富管理經驗,也出名擅長寫報告。
蟑螂第一件事便是設立按時報到機制。他也需要一個秘書,幫他撰寫報告。他聘請了蜘蛛,整理檔案和監聽所有來電。
獅子非常滿意蟑螂的報告,也叫他交圖表描述生產率、分析趨勢,以便獅子先生向董事局報告。
蟑螂當然就要買一部新的電腦、一部鐳射打印機,還有……。
他聘請了一隻蒼蠅去管理科技部門。
螞蟻過去一直出產很多、工作也寫意,如今恨透了這一大堆新的文件、會議,浪費了她大部分時間嘛!
獅子得出這樣的結論:得找個人管理螞蟻工作的那個部門。
這差事給了蟋蟀,而蟋蟀決定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買一張地毯,以及為辦公室購置一張有利工作效率的椅子。
這位新主管蟋蟀先生,也需要一部電腦和一位私人助理。他從從前的部門挖了位助理過來,幫他準備一份「工作與預算控制策略資源盡用計劃」。
現在,螞蟻工作的部門成了悲慘世界,人們不再笑,個個愁眉苦臉……。
就在這個時候,蟋蟀說服了大主管獅子先生,一定要做個環境評估……。
審核支出數字之後,獅子發覺螞蟻的部門生產量竟不及從前的高,於是他聘請貓頭鷹這位極有名的顧問,來作評估並提出解決方法。
貓頭鷹花了三個月調查這個部門,報告厚甸甸有好幾冊,結論是:員工太多了!
你猜,獅子第一個炒的是誰?當然是螞蟻了!因為她「表現得極消極負面、無動力無上進心!」
10 January 2009
一生需要賺多少錢?
"我們一生需要賺多少錢?假如你現在已經30歲,從現在開始工作30年的話,我們要多少錢呢?
1.住所:在香港買一住宅單位,200萬元只有最普通的選擇,還未計銀行按揭的利息!
2.車子:1,500cc的日本車,也要15萬元一輛,一生換五部車,應該不會太過份吧。$15萬 × 5 = 約75萬元,雖然沒有計賣出舊車可得1、2萬元,但上述計算也未計保險、牌費等。算是打和吧?
3.孩子:你想生幾個孩子呢?兩個可以吧!李麗珊說400萬元一位,就算你不相信,也起碼要350萬元吧?還不包括美國留學,像到哈佛唸書一年要100萬元。所以你需要準備的教育費是 $350萬 × 2 = 約700萬元
4.孝順父母:一個月給爸媽2500元。當然在此祝令壽堂長命千歲,但暫時只計20年吧!你要孝順父母的錢大約是: $2500 × 12個月 × 20年 = 約60萬元
5.家庭開支:一家4口,每個月家用花費算$5000,差不多吧,買菜、水電、煤氣、交通、電話費等。還未計家庭傭工呢!$5000 × 12個月 × 30年 = 約180萬元
6.稅務:薪俸稅一年5000元跑不掉吧!其實應該不止此數:$5000 × 30年 = 約15萬
7.消費生活:1年的休閒費用約多少,看電影、放假的旅行、郊遊等,1年花1萬元,應該不會太過份吧。$10000 × 30年 = 約30萬元
8.退休:如果你60歲退休,可以再活25年,每個月和你的老伴用5000元過日子,夠省了吧? (不是說你只有85歲命,但計算總要有個數字吧!) $5000 × 12個月 × 15年 = 約90萬元,另加老年人醫療費用一個月預計1000,但不可以大病呀!$500 × 12個月 × 25年 = 約15萬元。如有大病,請自己醫自己!
9.斂葬費:你總不希望自己草蓆包一包吧。基本的殮葬費,殯儀館約要10萬元。但別忘記你的另一半!10萬 x 2 = 約20萬元
現在我們來算一算需要多少錢?
房子 約$200萬元
車子 約$75萬元
孩子 約$700萬元
父母 約$60萬元
家用 約$180萬元
繳稅 約$15萬元
休閒 約$30萬元
退休 約$105萬元
歛葬 約$20萬元
--------------------------
總計約$1385萬元
假設你由現在起還可工作30年,你每月的收入必須不少於:
$1385萬 / 30 / 12月 = $38,472
注意,這是減去 "十一奉獻" 後的收入,即你的實際月薪必須多於$42,745 才可應付以上的基本支出 ($42,745 x 90% = $38,472)!
有沒有搞錯啊,每個月 $42,745 ?沒有搞錯,而且還未計通漲!
當然,如果兩夫妻一起工作,每人月薪是一半,合共$42,745也可,但不要忘記,以上計算沒有加家庭傭工的月薪、保險、機票等,也未計子女補習。如夫妻同出外工作,總開支起碼增加每月$5,000!
香港的上班族平均月薪不足2萬元,暫且算是2萬元,三十年的收入合共是720萬元 ($2萬 x 12 = $720萬),當然可能每年加人工,但一般人工增幅應和通漲相若,即未上天堂已花光錢!還差665萬元這麼多 ($1385萬 - $720萬 = $665萬),怎麼補救呢?難道要絕子絕孫後嗎?
即使月薪有$42,745,再仔細看一看,那並不是什麼非常好的生活哦!平平凡凡的日子罷了,但還是需要這麼多錢。
看完後不要想放棄,自我了斷喔……你得要先籌措自己的10萬元喪葬費才好動手!
日光之下都是虛空,努力賺積其實也沒有意義。積極想一下,還是趕快把永恆事業做好,投資在日光之上吧!"
21 November 2008
《一碗清湯蕎麥麵》
故事發生在札幌,一間「北海亭」的蕎麥麵店。日本除夕夜,有吃蕎麥麵的傳統。有一年,北海亭打烊前,有母親帶着兩個孩子進來,吞吞吐吐的說:清湯蕎麥麵,只叫一碗,可以嗎?老闆娘心裏明白,極力歡迎;老闆更是好心,用個半麵團優待這三母子。
第二年除夕,三母子又在打烊時分,滿足地分享一碗蕎麥麵,老闆娘像上賓般照呼,老闆再暗地用個半麵團,收150元的一碗價錢。
第三年除夕,蕎麥麵已漲價至200元,但老闆娘到打烊時分,悄悄換上150元的舊價,靜待三母子。
三母子真的來了,母親吞吐地說:清湯蕎麥麵,只叫兩碗,可以嗎?老闆娘熱烈歡迎,老闆卻用3個麵團,收兩碗300元的價錢。
老闆娘從談話中,知道更感人的故事:父親車禍傷了8人後身亡,母親每月要償還保險。於是,哥哥送報紙,弟弟做家務,母親全力工作,3年還清欠債。這個除夕,可以吃兩碗蕎麥麵。
往後,母子沒有再來。北海亭的老闆娘,仍在除夕打烊後,空着那張桌子。12年後,終於等到三母子,原來她們曾離開札幌。如今,孩子已長大,一個當醫生,一個任職銀行,但對北海亭的溫暖和蕎麥麵的懷念,永誌不忘。這一次,母子叫了3碗麵,艱難的日子終於過去了。
18 September 2008
快樂之源
快樂之源,就是快樂——自己喜愛快樂,接納快樂,信靠快樂。
就像喜愛真道,接納救恩,信靠上主般。
13 April 2008
Thank you Ray Boltz
Thank You (by Ray Boltz)
I dreamed I went to heaven
And you were there with me;
We walked upon the streets of gold
Beside the crystal sea.
We heard the angels singing
Then someone called your name.
We turned and saw a young man running
And he was smiling as he came.
And he said, "Friend you may not know me now."
And then he said, "But wait,
You used to teach my Sunday School
When I was only eight.
And every week you would say a prayer
Before the class would start.
And one day when you said that prayer,
I asked Jesus in my heart."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I am so glad you gave.
Then another man stood before you
And said, "Remember the time
A missionary came to your church
And his pictures made you cry.
You didn't have much money,
But you gave it anyway.
Jesus took the gift you gave
And that's why I'm here today."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I am so glad you gave.
One by one they came
Far as the eye could see.
Each life somehow touched
By your generosity.
Little things that you had done,
Sacrifices made,
Unnoticed on the earth
In heaven, now proclaimed.
And I know up in heaven
You're not supposed to cry
But I am almost sure
There were tears in your eyes.
As Jesus took your hand
And you stood before the Lord.
He said, "My child, look around you.
Great is your reward."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I am so glad you gave.